各縣(區)人民政府,漢中經濟技術開發區、興漢新區、航空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事業單位:
《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具有漢中特色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漢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8月2日
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具有漢中特色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指示和全國、全省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精神,推動《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方案》(陜辦字〔2024〕19號)落實,結合漢中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聚焦打造裝備制造、現代材料、綠色食藥、綜合能源千億級產業集群和若干百億級產業集群,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實施“園區提質、產值倍增”行動,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構建具有漢中特色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8%;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2%。到2027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0%;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3%。到2035年,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二、重點任務
(一)做強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聚焦打造“西漢蓉”航空產業帶重要節點城市、航空零部件重要集散地、工業母機領域新高地、先進傳感器制造基地,加快推進陜飛公司某型飛機研制和運X系列產線改進改型,促進數控機床和關鍵功能部件升級換代,提升電力成套裝備設計和制造水平,大力發展智能傳感器及電子元器件。到2025年,力爭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規模突破350億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各縣(區)、漢中經濟技術開發區落實,以下均需各縣(區)、漢中經濟技術開發區落實,不再單獨列出〕。
(二)做優現代材料產業集群。按照延長產業鏈、補齊創新鏈、提升價值鏈思路,推動鋼鐵延鏈升級、有色轉型換道、非金屬材料育新提質、核材料擴能提級,加快設備換新、產線換代、管理升級,促進產品供給高端化、生產方式綠色化、流程管理數字化。到2025年,力爭現代材料產業集群規模突破550億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配合)。
(三)做大綠色食藥產業集群。聚焦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動白酒制造、精制茶制造、農副食品加工、保健食品制造等企業開發新產品,豐富特色產品譜系。用好線上線下渠道,組織食品“走出去”,提高品牌知名度。堅持藥械雙輪驅動,促進加工提取、原料藥向制劑延伸,擴大中藥材加工、中藥飲片、中成藥規模,積極發展醫療器械,加速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到2025年,力爭綠色食藥產業集群規模突破350億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配合)。
(四)加快發展綜合能源產業集群。圍繞抽水蓄能電站、輸配電網、光伏產業、頁巖氣勘探開發、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氫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產業項目,延伸強化新型能源產業鏈,積極打造戰略腹地綜合能源保障基地,構建高質量能源產業體系。到2025年,力爭能源產業規模突破150億元(市發展改革委負責)。
(五)積極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積極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未來制造、未來材料、未來能源等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細分產業鏈,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數據局配合)。
(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保護、節能環保、電子商務、科技服務等專業化服務,培育一批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試點,以點帶面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配合)。
三、主要措施
(一)堅持科技創新驅動
1.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持續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研發費用增量獎補等政策,支持企業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和技術中心,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促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到2025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備案達到50家,省級以上工業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0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50%以上,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全省前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科技局、市稅務局配合)。
2.打造產業創新平臺。直接對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在鋼鐵、航空裝備、中醫藥等細分領域,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中試基地和平臺,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鼓勵引導企業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揭榜掛帥”等技術攻關,推動關鍵技術突破,加快重點產業基礎高級化。到2025年,建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至2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科技局配合)。
3.突出質量品牌建設。實施標準興企、質量提升、品牌鑄造行動,鼓勵引導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推動工業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全覆蓋,加強計量測試、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能力建設,嚴格保護企業知識產權,培育一批可靠性強、有影響力的“漢中制造”工業品牌。到2025年,培育陜西工業精品30個以上,省級工業品牌培育示范企業15戶以上(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
(二)梯度培育優質企業
4.支持鏈主企業做強做優。開展市級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評定,在產業空間、要素保障等方面對鏈主企業給予傾斜。制定發布鏈主企業配套產品、技術需求清單,支持鏈主企業以商招商招引外地配套企業來漢投資。對集聚帶動作用明顯的企業優先支持申報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和配套獎勵(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
5.引導企業專精特新提升。深入實施“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建立培育庫精準滴灌,支持中小企業“小升規”和專精特新發展。到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突破8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突破15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家,專精特新企業突破70家,“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突破10家,省級上市后備企業20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科技局配合)。
6.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梳理大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供應鏈圖譜和配套需求,定期開展供需對接活動,鼓勵大企業先試、首用中小企業創新產品,促進中小企業產品推廣應用,形成國有帶民營、龍頭帶配套的融通發展格局。圍繞工業母機、傳感器等特色產業,引導大企業攜手中小企業共創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一體化產業鏈協同生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商務局配合)。
(三)加快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7.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強化數字賦能,實施智改數轉升級、應用場景示范、供需平臺建設三大行動,以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重點,堅持示范場景牽引、供需聯動推進,大力推進企業上云上平臺,建設智能產線、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提升制造業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形成1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30個數字化典型應用場景,培育5家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數據局配合)。
8.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試點示范工程,制定工業領域和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穩步推動落后產能淘汰退出,支持傳統行業設備更新和產線改造升級,培育綠色環保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施綠色制造引領工程,強化節能監察和節能診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促進資源循環化利用,推動生產過程綠色化轉型、生產方式數字化轉型。到2025年,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工廠8家、綠色園區1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配合)。
9.培育制造業新模式。大力培育發展工業設計服務、定制化服務、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制造新模式,建設一批有效降低成本、提升經營效率、擴大市場占有率的示范項目,培育一批創新活躍、質量卓越、帶動效應突出的示范企業,以點帶面推動制造模式創新發展。到2025年,新培育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工業設計中心5家以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配合)。
(四)堅持高質量項目引領
10.加強重大項目招引。主動融入國內大循環和“一帶一路”格局,深化蘇陜、津陜區域交流協作,充分發揮駐外招商分局、商會協會等機構作用,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對引進的龍頭企業及關鍵配套企業,給予“一事一議”支持。每年簽約省外工業項目總投資不少于100億元(市經合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
11.狠抓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十四五”工業重大項目實施。緊跟中央和我省戰略部署,圍繞裝備制造、現代材料、綜合能源等領域,謀劃儲備一批“十五五”工業重點項目。加快推進陜飛公司某型飛機研制、四О五項目、陜鋼提釩轉爐、修正藥業生物醫藥健康城、佛坪抽水蓄能電站、西鄉縣綜合能源利用、南鄭頁巖氣勘探開發、鎮巴縣頁巖氣勘探開發、智算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促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數據局配合)。
12.提升項目管理水平。用好“六步、五率、三法”,完善“四個一批”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抓實工業項目謀劃儲備、招引落地、手續辦理、開工建設、投資進度、投產達效等關鍵環節,推動項目招引謀劃提質、服務保障提效、建設投產提速,支撐工業經濟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每年謀劃投資億元以上制造業重大項目不少于50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配合)。
(五)優化產業發展生態
13.加快園區提質升級。深化園區改革創新,完善園區管理運行體制,實行權責清單管理。實施“建設提標、產業提級、服務提質、管理提效”行動,加大新型基礎設施、生產配套設施、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增強園區承載能力。堅持“一縣一區”“一區多園”,加強省級高新區“以升促建”,培育制造業特色“區中園”,加快形成產業布局特色鮮明、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生產要素配置高效、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縣域工業集中區發展新格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配合)。
14.強化生產要素保障。嚴格落實工業節約集約用地要求,推行制造業工業用地“標準地+承諾制”供應,支持工業用地“零地技改”和混合利用(市自然資源局負責)。實施“十行千億惠萬企”融資專項行動,深化“一鏈一行”主辦行制度,及時解決企業融資需求(中國人民銀行漢中市分行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漢中監管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建立新型工業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需求清單,圍繞重點產業引進人才,落實人才獎勵補貼和生活保障待遇相關政策。用好促進就業各項政策,增強制造業吸納就業能力(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
15.優化企業服務機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開展“三整治四提升”專項行動,用好“陜企通”平臺。扎實開展市、縣(區)領導規上企業遍訪包聯活動,深化集成服務改革,大力推行簡政放權,清理變相許可,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積極宣傳優秀企業家事跡,凝聚支持工業高質量發展合力(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配合)。
四、工作保障
充分發揮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作用,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相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各項重點工作的組織實施和督促指導。各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制定細化落實舉措,形成市縣分級支持的政策體系(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配合)。積極承接省級重點產業鏈,完善落實市級“鏈長制”工作機制,從企業培育、聚集度、創新能力等方面開展重點產業鏈發展水平評價,為完善政策體系、優化發展路徑、提升工作效能提供參考依據(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探索應急轉產機制,加強戰略性產業基地、戰略性物資儲備基地、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深化企地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應急管理局配合)??茖W測算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等指標,統籌優化環境空間布局(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生態環境局配合)。落實“四水四定”要求,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市水利局負責)。加強工貿行業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產監管,降低事故發生率(市應急管理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消防支隊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