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 別:A 類
簽發人:王建平
漢政函〔2024〕23號
漢中市人民政府對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777號提案的答復函
張同德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規范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提案》(第777號)收悉。現答復如下:
1985年,世界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我市洋縣八里關姚家溝被發現。1986年,陜西省政府批準成立了陜西朱鹮保護觀察站,負責陜西省境內朱鹮保護繁育發展工作。2005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以保護具有特殊國際意義、極度瀕危的“國際保護鳥”朱鹮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根據朱鹮經常活動、覓食、棲息等生物學習性,圈定了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實施綠色循環發展戰略,穩步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朱鹮數量目前已達7000余只,種群分布區域不斷擴大,朱鹮保護入選全國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漢中榮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優秀城市”。
一、關于調整優化保護區范圍方面
2005年,原環保部批復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7549公頃。但由于當時功能區劃圖是在地圖上手繪而成,屬“紙上定線”,與批復的面積、范圍差異較大,功能區劃圖經矢量化后面積為42071公頃,與批復面積誤差達12.01%。
2019年,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朱鹮管理局)根據批復對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進行實地落界。經實地落界,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落界總面積37549公頃,其中,核心區11428公頃、緩沖區9883公頃、實驗區16238公頃。同時,由于朱鹮屬涉禽,是與人類伴生的鳥類,溪流或農田等濕地環境是理想棲息地,并常在村民的水田中覓食、在房前屋后大樹上筑巢,這些特性決定了朱鹮保護區無法采取封閉式保護,也沒有單獨和專門的林地和林木權屬,保護區內土地及林地權屬多為集體所有。
2020年,我市組織相關專家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科學論證,并按照《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前期有關工作的函》《國家林草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關于印發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編制大綱的通知》相關要求,組織開展了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勘界和優化調整工作。2022年,形成《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優化方案》,在征求各方面意見后,已按程序提交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進行審批,待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復后我市將嚴格遵照執行。
二、關于制定符合朱鹮保護特點的差別化政策方面
為更好滿足朱鹮保護需求,朱鹮管理局結合生態保護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生產生活需求,已制定差別化管控政策和有關措施,在保護朱鹮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當地居民正常生活的影響。市縣政府積極健全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生態監測網絡,持續開展環境資源本底、生物多樣性、外來入侵物種、保護績效和管理機構狀況等調查評價,認真貫徹落實《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自然資發〔2022〕142號)等文件精神,確保政策落地的科學性、有效性。
三、關于建立“有限人為活動”認定和審批的協調機制方面
截至目前,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集體土地,按照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辦法,已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并依據《陜西省自然資源廳陜西省生態環境廳陜西省林業局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的通知(試行)》(陜自然資規〔2023〕2號)規定,對“有限人為活動”進行認定和審批。長期工作中,朱鹮管理局與地方自然資源等相關職能部門形成了較為順暢的工作機制。我市也將積極探索建立與朱鹮管理局信息共享和協作機制,開展朱鹮保護區內原著居民日常生產生活“一事一議”工作,確保“有限人為活動”的認定和審批工作順暢進行。
四、關于壓實執法監管責任方面
近年來,漢中市大力推進野生動植物、濕地資源管理保護協作工作,2023年5月,市林業局、公安局、農業農村局等10部門聯合印發《漢中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和聯合執法工作協調機制》;今年7月,我市又出臺《漢中市濕地保護協作和信息通報機制》,通過開展適時定期會商、互通共享信息、協作聯動執法、加強行刑銜接、落實生態賠償、強化宣傳引導等方面工作,強化各相關單位的協作聯動。漢中朱鹮保護工作已成為瀕危物種保護成功典范。
最后,再次感謝您對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關注和支持。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工作協調配合,依法嚴格監管,加大巡查管護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不斷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貢獻更多“漢中力量”。
漢中市人民政府
202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