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漢中經濟技術開發區、興漢新區、航空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事業單位:
《漢中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已經市六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準,現予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漢中市人民政府
2024年3月18日
漢中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兩會”和市委六屆五次、六次全會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化“三個年”活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和數字經濟,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奮力追趕、敢于超越,在構建生態城市發展新格局、打造生態城市優美環境、增強生態城市新動能、拓展生態城市新空間、打造生態城市幸福園上樹立新標桿,努力建設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態城市,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漢中新篇章。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6%,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6%左右和7.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3%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左右、“十四五”以來累計降低10%以上。
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堅定不移抓運行穩增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一是優化政策穩預期。創新完善經濟運行監測調度體系和激勵獎懲機制,逐月清算“缺口賬”,逐季研判“目標賬”,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確保既定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建立健全謀劃儲備一批、推動出臺一批、優化提升一批、評估退出一批“四個一批”預研儲備機制,著力提升政策取向一致性和落地實效性。加強經濟形勢和政策宣傳解讀,弘揚正能量、唱響光明論,更好發揮政策穩定預期、提振信心導向作用。二是大抓項目擴投資。深化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突出“深準快全實”,用好“三邊三倒”工作法,推動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組建爭取政府投資類和國家審批類項目專班、爭取財政資金專班,搶抓用好3.9萬億地方專項債、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利好政策,聚焦重點產業謀劃一批填空白、補短板、強支撐的延鏈補鏈項目,確保制造業投資增長8%、產業投資占比保持在60%以上。建立健全項目代建制、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確保社會資本投資增長6%以上、社會資本投資占比保持在60%以上。堅持領導包抓、定期調度、集中觀摩、清單推進多措并舉,確保市級重點項目一季度開工率達70%以上、二季度全部開工。圍繞抽水蓄能、洋鎮高速、國家儲備林等重大項目,專班專組抓前期、大干快上抓進度,切實以大項目帶動大投資、促進大發展。發揮五個駐外分局作用,大力開展以商招商、平臺招商、基金招商,確保新簽約合同項目600個以上、省際項目實際使用內資增長10%以上。三是狠抓工業穩運行。圍繞新型工業化戰略目標,加快工業穩增長措施落實,“一企一策”穩存量、挖增量、控減量,常態化強運行抓督幫,強紓困穩產能,力促企業“滿負荷”運行,推進80個工業項目和40個新增產能項目加快建設,實現新增產能30億元以上。四是多措并舉促消費。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不動搖,以持續擴大消費規模、優化消費結構、提升消費服務能力為抓手,統籌策劃一批以汽車、電器為依托的大宗消費,以旅游、健康、養老、餐飲等為基礎的服務型消費,以數字經濟、智能家居、賽事經濟、國貨“潮品”等為主的新型消費,不斷激發消費潛能。
(二)堅定不移抓創新育動能,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一是加快創新主體培育。大力實施“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建立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和重點企業培育庫,從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引培、轉型升級等方面分類施策,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瞪羚企業45家以上,新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50家以上。二是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積極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橋梁,開展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強化“揭榜掛帥”攻關,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研發和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實施省市級重點科創項目70個以上,推動120項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確保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2億元以上。三是建強用好創新平臺。依托漢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漢中航空經濟技術開發區、陜西理工大學等資源平臺,以直接對接秦創原總窗口為抓手,動態更新科技成果項目庫、投行投資資金庫、專家人才庫、產業技術需求庫,推動“四庫”聯動、高效運行,全年新建科創孵化平臺15個以上。
(三)堅定不移延鏈條建集群,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集群發展重點產業。圍繞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持續推進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聚力推動產業重點突破、集群發展。實施裝備制造高質量發展行動,大力推進以航空、汽車配套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產業,著力打造千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大力支持鏈主企業轉型升級、配套企業延鏈布局,重點抓好鋼鐵轉型、有色冶煉、非金屬材料等領域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千億級現代材料產業集群。大力發展“五個農業”,加快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抓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綠色食品產業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千億級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深化文旅商交體養融合發展,重點發展旅游景區及線路、鄉村旅游、文化創意、文旅演藝、商旅名街、體育賽事經濟、出版印刷等產業,培育打造千億級文旅產業集群。聚焦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全力推進頁巖氣勘探開發、抽水蓄能電站、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千億級能源產業集群。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擴規提質工程,圍繞建設大健康產業和消費區域中心,大力發展綠色食藥、生物醫藥、保健養生等業態,重點抓好修正藥業生物醫藥健康城、揚子江藥業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等項目建設實施,著力構建集“醫藥養建游護”于一體的產業體系。聚焦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新興產業,積極引育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推動產業聚鏈成群、起勢見效。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聚焦工業和服務機器人、電子信息等領域,立足航空、電測等產業優勢,沿鏈推進重點項目、承接產業轉移,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圍繞提升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推進裝備制造、特色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抓好園區數字化改造,加快培育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等新業態。三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省級縣域商業體系示范縣創建,抓好中心城區5個核心商圈建設,培育5億元以上大型商業綜合體,推進住宿、餐飲、商貿全鏈提檔升級,打造功能完善、業態豐富、產銷聯動的商貿消費商圈。大力培育專業服務業企業,加快推進周家山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孵化器、智造機加產業園等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建設,搭建研發設計、中試裝置、檢驗檢測等平臺,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
(四)堅定不移抓改革促開放,持續激發發展動力活力。一是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依托陜西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區等資源,打造中歐班列“長安號”漢中分撥中心。持續開行“漢西歐”班列,探索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動進出口加工、物流等產業向核心區聚集,擴大茶葉、農產品、精密電子等優勢產品出口,打造區域對內對外開放高地。以打造秦巴區域外貿中心為目標,積極搭建跨境電商服務平臺,著力為企業構建“抱團出海、借船出海”載體。加快推動園區提級擴能,支持勉縣、西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創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二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園區市場化改革,以打造特色專業園區為抓手,加快資源盤活、要素配置,著力發展園區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升園區承載力、集聚力、競爭力。持續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健全運營監管機制,全力盤活沉淀資源資產,不斷激發國企“生機活力”。深化“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制定實施差別化資源要素配置政策,著力盤活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持續提升畝均效益。三是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持續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深化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開展政務服務“一窗通辦”綜合窗口改革,實行項目審批協同市縣一體化運行。強化行業部門集成作戰,持續提高行政效能,優化“水電氣暖信”等要素供給,完善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等配套服務,不斷提升投資、貿易便利度。落實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實施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專項提升行動,深入開展涉企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拖欠企業賬款專項整治行動,打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推動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全年新培育“五上”企業200戶以上。四是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圍繞鏈接雙循環,借助蘇陜、津陜協作深化同“長三角”“京津冀”“環渤海”等區域經貿合作,借力“一帶一路”拓展對外貿易渠道。圍繞融入西安都市圈,推動協同發展《框架協議》落地轉化,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互聯互融。圍繞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爭取戰略性產業基地、戰略性物資儲備基地、戰略性基礎設施布局落地,推動陜甘川毗鄰地區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國家糧食戰略儲備庫、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能源物資儲備庫、省級糧食加工產業園和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等項目在漢布局,加快打造國家戰略腹地重要節點城市。
(五)堅定不移強縣域興農村,持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一是高質量發展縣域經濟。落實落細支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接續政策措施任務清單,用好陜南發展和縣域經濟專項資金,打造城鎮、產業、創新、投融資四個平臺,支持縣域首位產業發展、產業園區和城鎮化建設,力促產業延鏈強鏈、園區提級擴能。健全完善考核評估和激勵促進機制,引領縣域競相發展、爭先進位,持續挖掘特色經濟、聯農帶農經濟、集體經濟、民營經濟新的增長點,力爭縣域經濟綜合排名穩居全省第一方陣。二是高水平建設新型城鎮。深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快實施207個縣城建設項目,聚力打造一批工業大鎮、商貿強鎮、文旅名鎮,爭取創建省級縣城建設示范縣1個。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暢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渠道,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三是高標準推進鄉村振興。毫不松懈抓好“三農”工作,深化拓展蘇陜勞務協作、產業合作、消費幫扶,健全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機制,提升防返貧監測的及時性和幫扶的精準性,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大力推廣“千萬工程”,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聯農帶農經濟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統籌抓好人居環境整縣推進、農田水利工程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塑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六)堅定不移優生態促轉型,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一是堅決當好秦巴生態衛士。常態開展秦巴“五亂”、河湖“四亂”問題排查整治,持續加大尾礦庫治理、礦山復綠、硫鐵礦治理力度。全力保護好濕地資源,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編制出臺《濕地資源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修復規劃》《濕地保護管理暫行辦法》,配合做好秦嶺國家公園和大熊貓國家公園涉漢中片區建設,抓好漢中天坑群地質遺跡保護利用,高品質建設沿漢江100公里綠色生態廊道。二是持續加強污染防治。抓好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和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強化生活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和危化品運輸監管,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深化大氣污染治理和“利劍治污”行動,制定禁燃禁燒、清潔替代等措施,精準打好控車、減煤、治源、抑塵、增綠組合拳,穩步提高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持續加強土壤、農業面源等污染防控治理,確保土地資源長久安全。三是加快綠色轉型發展。以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施為支撐,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支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加快建設,著力培育綠色產業,推動一批以生物降解、固廢利用為代表的綠色產業項目,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3.89%。聚焦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林下經濟,培育發展“以竹代塑”產業,用活綠色循環工業、文旅商交體養融合、漢文化文旅研學、數字鄉村等轉化模式,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七)堅定不移強保障惠民生,持續提升群眾生活品質。一是突出抓好就業增收。實施居民增收促進行動,統籌抓產業、擴就業、促創業,著力提高城鄉居民“四項”收入。實施技能培訓提升、勞務品牌培育、就業服務提質三項工程,深化高校畢業生融入漢中行動,健全根治欠薪長效機制,促進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以上。二是大力推進民生項目。實施20個氣化漢中項目,推進燃氣向城郊鎮村覆蓋,抓好集中供熱設施建設。加快光儲充一體化充換電試點建設,新建智能充電設施1500個以上。扎實推進電網三年攻堅提升行動,實施741個電網基建和技改大修項目。新建5G基站1000座。啟動“四好農村路”國家示范市創建,新建和改造提升農村公路1200公里。三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計劃、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加強重點專科和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加快構建養老服務體系和全齡友好社會,聚力打造兒童友好城市、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壯大藤編、羌繡等特色產業。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四是著力抓好社會保障。持續落實好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政策,穩步提升標準和待遇水平。健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抓好低保、特困、孤兒等困難群體的救助保障工作,積極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加大未成年人保護力度。
(八)堅定不移防風險守底線,全面提升安全發展水平。一是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兩平衡一凍結”制度,堅決整治亂占、破壞耕地行為。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0萬畝以上,建成百萬畝優質稻油基地,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8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109萬噸以上。二是守牢安全生產底線。以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為抓手,扎實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狠抓重大隱患排查整治,加快推進城鎮燃氣管道更新改造,深入做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礦山、危化品、特種設備、消防等領域風險防控,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持續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和突發事件防控機制,加快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推進安全應急綜合項目建設,全面提升救災防災能力。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統籌抓好傳染病、地方病防控,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三是守牢重點領域安全底線。持續抓好經濟領域風險防范化解,扎實做好政府債務風險化解,落實政府舉債融資負面清單,分級實施債務總量管控,“一債一策”化解政府債務和園區平臺債務,堅決遏制新增政府隱性債務。加強金融領域監管和風險隱患排查,嚴厲打擊各類非法金融活動,有效化解金融領域風險。加大政府投資項目監管力度,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嚴格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一樓一策”穩妥推進“保交樓”“保回遷”,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四是守牢社會穩定底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建立健全多元化解矛盾糾紛體系,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和信訪積案化解,全面推進“法治信訪”,不斷提升信訪工作能力水平。創新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平臺建設,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堅決維護社會大局安全穩定。暢通群眾訴求反饋、答復、跟蹤、落實渠道,加快訴求承接和辦理速度,不斷提升群眾滿意率。
附件:漢中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附件
漢中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
指標名稱 |
計算單位 |
2023年完成 |
2024年計劃 |
||
|
絕對值 |
增速% |
絕對值 |
增速% |
||
|
一、地區生產總值 |
億 元 |
— |
4.0 |
— |
6左右 |
|
其中:一產 |
億 元 |
— |
4.4 |
— |
5左右 |
|
二產 |
億 元 |
— |
3.6 |
— |
6左右 |
|
規上工業增加值 |
億 元 |
— |
2.8 |
— |
6.5左右 |
|
建筑業增加值 |
億 元 |
— |
7.2 |
— |
10左右 |
|
三產 |
億 元 |
— |
4.3 |
— |
6.5左右 |
|
二、固定資產投資 |
億 元 |
— |
1.8 |
— |
6以上 |
|
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上年同期=100 |
100.4 |
0.4 |
103左右 |
3左右 |
|
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億 元 |
— |
6.1 |
— |
8左右 |
|
五、地方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億 元 |
52.6 |
7.2 |
54.2 |
4.6 |
|
六、貨物進出口額 |
億 元 |
39.5 |
12.8 |
42.66 |
8左右 |
|
七、居民收入 |
|
|
|
|
|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40870 |
5.4 |
43322 |
6左右 |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5367 |
8 |
16520 |
7.5左右 |
|
八、就業 |
|
|
|
|
|
|
城鎮新增就業 |
萬人 |
3.82 |
— |
3.5 |
— |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 |
3.6以內 |
— |
4.3以內 |
— |
|
九、糧食安全 |
|
|
|
|
|
|
糧食播種面積 |
萬畝 |
380.8 |
— |
≥380 |
— |
|
糧食總產 |
萬噸 |
110.04 |
— |
≥109 |
— |
|
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
|
|
|
|
|
|
單位GDP能耗 |
噸標準煤/ 萬元 |
— |
-9.26 |
— |
-2左右(“十四五”以來累計降低10%以上) |
|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
噸二氧化碳/ 萬元 |
— |
-3.89 |
— |
-3.89 |
|
化學需氧量重點工程減排量 |
噸 |
1194 |
— |
以省上下達指標為準 |
|
|
氨氮重點工程減排量 |
噸 |
45 |
— |
||
|
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減排量 |
噸 |
212 |
— |
||
|
氮氧化物重點工程減排量 |
噸 |
475 |
— |
||
注:1. 生產總值及其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 部分指標2023年完成情況為預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