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滂沱,山河告急。
9月的秦巴山區,本應是谷粒在陽光下泛著金黃的豐收時節,鎮巴縣卻迎來了一場罕見的持續降雨。9月1日至23日,這片土地累計降雨天數達18天,其中暴雨天氣9天,平均降雨量501毫米。9月15日至23日,全縣遭遇今年以來最強降雨過程,平均降水量342毫米,最大降雨量達462毫米。山洪暴發、河水超警,防汛形勢一度如滿弓之弦。
“那幾天的雨,就像天被捅了個窟窿。”回憶起當時的雨情,該縣群眾這樣形容。截至9月25日,全縣26893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6億元。但在這場與自然災害的較量中,鎮巴縣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優異答卷:除少數道路發生塌方、懸空,部分村組短暫停電外,未出現斷水、斷訊及重大財產損失,人員“零傷亡”。這背后,是一場以技防+人防“天地一網”為脈絡的科學防汛實踐。
云圖下的先知:打通預警信息“最后一米”
暴雨未至,預警先行。
9月15日凌晨,鎮巴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燈火通明。歐洲數值預報產品、中央氣象臺雷達圖、縣域自動監測站數據交織成一張“云圖作戰網”。
防汛首在預判,貴在搶先。該縣融合氣象、水文、自然資源等多部門數據,建立“技防+人防”雙輪驅動機制。通過精準預測暴雨落區、最大小時雨強等信息,提前研判,提早部署,為人員轉移、力量調配爭取了關鍵窗口期。
在涇洋街道,防汛責任人周彬的手機上,每隔1小時就會收到預警信息。“9月15日那天,我先后收到了12條預警短信,準確掌握了各個時段的雨量雨強,為我們防汛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周彬說。這正是鎮巴縣構建的“縣級統籌、部門聯動、鎮村落實”預警閉環的體現。縣防指累計下發12次暴雨預警聯動指令;縣氣象局實行“1小時一預報、半小時一提醒”,通過短信、政務公眾號等渠道推送預警信息超12萬條次。
更關鍵的是“叫應”機制。不僅通過技術平臺叫應鎮村責任人,還要求干部通過電話、上門等方式對涉險群眾逐一確認。“暴雨夜,村干部敲我家門三次,直到協助我安全轉移。”被轉移群眾感慨道。這種“發布+反饋”的確認式預警,讓風險提示真正入耳入心。
網格中的堅守:從被動應對到陣地防御
暴雨如注,網格如盾。
鎮巴縣將全縣劃分為3100個防汛網格,每個網格明確1名網格長和3至5名包聯干部,形成“干部入網、責任到人”的防御單元。321名縣級干部、2903名鎮村干部混合編組,對859處風險點開展不間斷巡查。
“防汛網格的實施,讓我們的工作從打游擊變為陣地防御戰。”涇洋街道辦主任張星比喻道。在各個片區內,每個網格員都熟記《雨前雨中雨后防汛職責清單》。這份清單詳細規定了不同雨情下各崗位的具體職責,讓防汛工作有了明確的操作指南。張星說:“清單為我們基層工作人員亮明應辦的事、扣準不變的責,真正實現了‘干部入網、責任到人’。”
“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是網格化防汛工作的關鍵。在暴雨及夜間高危時段,全縣實行網格化“靜態”管控,除應急搶險、生命救護等車輛外,其余人員、車輛必須在安全區“靜下來”,從源頭減少人員流動帶來的險情隱患,切實防范次生災害發生。
撤離工作更是精準到人。縣應急指揮中心從“被撤離人員到安置點距離”“云團影響時間”“降水時段”三個維度研判,采取“分類別、分時段、分批次”策略。降雨初期,787名特殊人群和413名高風險區域群眾首批轉移;中風險區域770名群眾根據雨情發展分批轉移;低風險群眾隨時待命。本輪降雨有序撤離4966人,全部妥善安置。
轉移工作不僅要快,更要穩。在赤南鎮,志愿者幫助群眾轉移牲畜和貴重物品;在仁村鎮,工作人員逐戶檢查,確保不落一人。這些細致入微的工作,讓撤離工作既有速度又有溫度。
安置點不僅是避風港,更是“暖心站”。全縣啟用的97個集中安置點,每個都配備鎮村干部、廚師、醫護人員,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時,開展政策宣講和心理疏導。“有熱飯、有醫生,心里踏實多了。”在青水鎮郭坪村安置點,村民趙大爺一邊接受醫護人員測量血壓,一邊向記者介紹。
天地間的協同:從預警到重建的閉環
天上預警、地上行動,關鍵在于協同。
鎮巴縣建立扁平化指揮體系,縣防指指令直插一線網格員。9月17日12時應急響應提級后,20名縣級領導立即下沉包聯鎮街,與基層干部共同駐守網格。“預警信息與執行落實之間,無縫對接。”縣防指工作人員說。
險情信息實時回傳機制形成“預警指導行動、行動修正預警”的閉環。一線人員通過電話、工作群等渠道即時反饋現場情況至縣指揮中心,累計處置險情信息60余條。
應急處突同樣高效。16支1039人的縣級應急隊伍和206支4224人的鎮村隊伍,按東、中、西三片區模塊化編組,預置到重點區域。降雨間歇期,20支應急分隊立即搶通道路、清理塌方,累計出動搶險人員2800余人次,機械設備270余臺,搶通道路120條。
在搶通保暢的同時,災后重建工作也在有序推進。縣交通局組織施工隊伍,對水毀道路進行修復;縣電力公司派出搶險車,恢復供電;縣衛健系統開展消殺工作,防范災后疫情。各部門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展現出強大的協同作戰能力。
天不撤防、地不松懈,才能守住長效安全。
雨停人未歇。強降雨結束后,鎮巴縣持續加強地質風險監測,按照“研判一處、安全一處、返回一處”的原則,有序組織群眾返家。
據省、市氣象預報分析,國慶節前后鎮巴將迎來新一輪降雨,技防+人防“天地一網”貫通協調機制正指揮著全縣干部群眾進入陣地,打好新一輪防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