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7月25日市中院召開的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及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市兩級法院持續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環境資源審判初步形成了以“兩屏多廊多點”司法保護為中心、向職能部門聯動拓展和向區域流域法院協作拓展的“一中心兩拓展”司法保護模式。一年來,共審結各類環境資源案件157件,其中張某彥、張某怡訴洋縣林業局生命權糾紛案入選最高院國家公園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堅持聚焦主責主業,筑牢生態環境防護墻。設立環境資源保護法庭或環境資源審判巡回法庭,依法公正高效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常態化開展環境資源審判案件回頭看,建立環境資源案件執行臺賬,對長期未執結和執行不到位的案件及時審查督辦執行。
堅持以“兩屏多廊多點”司法保護為中心,實現點線面整體推進。立足漢江及其支流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匯集區和供給地實際,建立河湖長+法院院長協作工作機制,發起并主辦三省10家中院參加的漢江流域環境資源審判協作聯席會議。依托秦嶺四寶司法保護基地,守護朱鹮、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秦嶺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通過與相關職能部門召開座談會、建立生態保護聯動機制等方式,協同保護秦嶺生態環境。
堅持向職能部門聯動拓展和向區域流域法院協作拓展,凝聚多元共治大合力。在與生態環境等職能部門建立完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執法司法協作工作機制的同時,與陜川甘渝四省市10家中院建立嘉陵江流域環境資源保護司法協作機制。與陜豫鄂三省漢江沿線9家中院共同簽署《漢江流域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實現漢江流域法院首次全流域審判協作。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服務保障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態城市建設。出臺相關意見,司法助推漢中生態城市建設。設立漢中三堰司法保護基地和三國文化司法保護基地,守護歷史文化遺產。
會議還發布了8件典型案例,涉及環境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噪聲污染以及礦產資源保護等多個領域,體現了我市法院堅決貫徹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的態度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