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種計劃”實施以來,鎮巴縣緊扣市委部署要求,將其作為加強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組建102個“火種小組”,把594名“火種”成員精準嵌入產業升級、文旅融合、數字經濟、基層治理等關鍵領域,號召年輕干部在學思踐悟中增強本領,在攻堅克難中推動創新,為鎮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動力,奮力書寫全面振興的青春答卷。
數智茶鄉“拓荒者”
在技術賦能中繪就產業升級新篇章
鎮巴縣政府辦的會議室里,“火種小組”正專注“數字技術激活秦巴山區千年茶園”的研討,這既是錨定新質生產力的思想碰撞,更是“火種計劃”推動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
“每周啃理論,每月跑茶園,深入學習杭州、安吉等地茶產業數字化經驗,就像給傳統產業轉型裝上高精導航。”小組成員這樣描述工作日常。
團隊以“催生新質生產力、融合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為核心,圍繞數字經濟“一新四化”路徑,參與編制《鎮巴縣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系統布局“強基、興業、優政、惠民、數治”五大工程;重點打造的“秦巴區域茶產業大腦項目”,以區塊鏈、大數據構建六大數字場景,覆蓋16.8萬畝茶園,助力64家茶企增效、超6000名茶農增收。該項目入選陜西省首批“數據要素X”典型案例,并在2024年大賽陜西分賽中獲得三等獎,成為區域轉型標桿。
從普及數字認知,到推動企業技改;從破解人才瓶頸,到促進產學研合作,他們的探索遠不止于茶葉:全鏈條溯源實現從茶園到茶杯的透明管理,讓鎮巴品牌走出深山,數字經驗還延伸至大田作物、畜牧養殖領域,為縣域農業提供可復制的“數字方案”。
如今,這群年輕的建設者仍在茶園田間探索,他們以“火種”之名,重塑鎮巴產業圖景,在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一線,搭建連接傳統與未來、山區與世界的數字橋梁。
土菜興業“再造師”
在風味塑造中點亮地方名片
鎮巴土菜——承載著山區的生態密碼與文化基因。瓤肘子的油潤醇香、樹花菜的鮮嫩爽口,在漢中及周邊久負盛名。而如今,這些“老味道”卻面臨技藝失傳、產業無標準、品牌缺抓手的困境。
鎮巴縣經貿局青年“火種小組”主動扛起“保護+發展”雙重使命,立志把秦巴山區的“老味道”做成產業振興的“新招牌”。他們以“理論+調研+實踐”破局:3次赴西安等地考察,深度學習沙縣小吃產業化經驗;8次深入基層,走訪20余位傳承人,建立300余條工匠臺賬,從農戶灶臺到餐館后廚,全面歸集民間味覺記憶。最終提煉出82道核心菜系,并推動《鎮巴土菜地方標準》獲批發布,為產業發展立起“新標尺”。
“做產業不能守著老路子,要讓土菜‘走出去、賣得好’。”小組深耕產業全鏈條創新:在品牌推廣上,通過編印畫冊、拍攝宣傳片、運營抖音賬號,讓秦巴風味香飄全國。在模式探索上,打造“鎮巴土菜”示范店10家,推動西安浐灞旗艦店開業,邁出連鎖經營第一步。在人才培育上,開辦廚師培訓班、禮儀提升課,舉辦廚藝大賽,讓技藝有傳承、服務有標準。
時至今日,全國135家鎮巴土菜門店帶動餐飲行業蓬勃發展,樹花菜、土豬等種養業讓農戶增收,臘肉干、高山土豆酒等延長了產業鏈,曾瀕臨失傳的技藝,正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推進器”。
苗鄉非遺“煥新者”在古藝新生中點燃鄉村振興薪火“文化是苗鄉的根,可不能斷!”觀察指導員徐榮華的話,成為青水鎮“火種小組”的行動指南。作為西北地區最大苗民聚居地,青水鎮有著豐富的苗族文化資源,但苗酒醇香卻困于“巷子深”,蠟染優美卻技藝難傳承,傳統苗居藏在傳說里,優質文旅資源“等不來客”,制約著文化經濟融合發展。
這支由年輕干部組成的“火種小組”,憑借“走出去”的闖勁與“請進來”的智慧,開啟了一場以“聚焦文化傳承,推動創新轉化”為目標的破局行動。
走出去,讓苗鄉風情破圈、出圈!成員們赴多處文旅勝地考察學習,實現本土轉化。“文創+擺攤”讓蠟染、米酒打入西安市場,“沉浸式體驗”讓游客親手制蠟染、釀苗酒,穿苗服,聽傳說,更助推苗文化登上了國際舞臺——2024年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上,青水苗鄉蠟染憑借精美圖騰與山野風情驚艷世界。
請進來,讓百年苗韻“煥新”傳承!邀請傳承人把“課堂”搬到鎮村一線,舉辦“篝火晚會”“高山流水”等10余場特色活動,讓苗鄉文化與鄉村經濟同步“活”起來。經過不斷努力,青水苗族竹竿舞、蘆笙舞、蠟染、苗酒釀制技藝入選縣級非遺名錄,蠟染技師楊兵獲評“班城工匠”,青水苗族蠟染工坊獲評省級非遺工坊。
今天的青水鎮,蘆笙悅耳、游人如織。“火種小組”的年輕人仍在前行——未來,他們計劃打造苗風民宿,開發研學課程,讓民族與傳統的火種越燒越旺。
興隆茶旅“領航員”
在綠水青山中鋪就產業融合新路徑
青山環抱,云霧繚繞,茶香滿徑——興隆鎮楮溪源AAA級旅游景區,“火種小組”正活躍其間,深入產業一線、傾聽市場聲音,成為推動“茶旅融合”的“青春引擎”。
“從前在書本里讀產業,今天用腳步丈量產業。與游客、茶企面對面,讓我迅速成長——這些是校園給不了的實戰課。”畢業于985高校的薛怡樂,道出了年輕干部的心聲。
立足興隆鎮特色資源,“火種小組”聚力打造“茶旅融合”區域標桿,特邀“國茶大師”康聯龍等專家實地指導,讓30余條“金點子”落地見效,并全程參與景區規劃布局、項目建設、品種引進與文化賦能中。
在他們的推動下,世界名茶品種基因庫、茶文化體驗中心相繼落成,茉莉仙毫、梔子紅茶等特色產品成功推出,實現從“一葉到一業”的完整產業鏈貫通。智慧農業也同步邁進,依托信息化平臺,實時監測茶園動態,智慧茶園項目順利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起從種植到銷售的全流程質量追溯體系。
更令人振奮的是,成員黃東撰寫的《鎮巴縣興隆鎮水田壩社區:激活人才引擎賦能鄉村振興》成功入選陜西省第三批鄉村振興典型案例,讓“興隆實踐”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
這群“茶旅領航員”表示,將持續以建設者之姿、學習者之心,助力興隆鎮走好“以茶興旅、以旅促茶”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讓綠水青山變成富民興鎮的金山銀山。
黎壩文旅“破壁者”
在資源整合中激活發展新勢能
黎壩鎮云山下民宿內,負責人張仕海接連婉拒訂房:“抱歉,今天明天都滿房了。”昔日作為“自駕中轉站”的黎壩,如今竟實現了民宿爆滿、游客“不愿走”的突破,徹底打破“過境不落腳”的瓶頸。
這一轉變,離不開“火種小組”對文化資源的創新整合。成員多次赴外地考察,通過院壩會、入戶走訪征集村民意見,最終將鎮巴民歌、紅色交通站舊址、苗鄉風情三大元素融合重塑,打造“陜南民歌小鎮”IP。他們推出的實景劇《風起巴山》亮相今年全國“村晚”,兩天吸引4.3萬人次觀看,創收31.6萬元,獲文旅部好評。依托紅色交通站設計的“紅色旅游+”路線,將革命歷史、黨性教育與研學實踐緊密結合,形成了“游田園、賞非遺、觀大戲、憶往昔”多元體驗場景,不僅吸引游客專程前來,更有文化創作者駐村采風。
“原來只賣辣椒醬,現在開民宿、做特色餐、賣特產,一季多賺5000多元!”柳營村民李大群喜悅地說。如今黎壩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帶動群眾年均增收2000余元,實現從“單一觀光”到“多元業態”的成功轉型。
實景劇旋律仍在黎壩山水間回蕩,文化的“火種”持續點亮鄉村振興之路。“我們要讓文旅之火持續燃燒,照亮更多人的回鄉路、致富夢。”小組成員如此期許道。
從數字技術喚醒千年茶園,到土菜香飄激活發展引擎,從非遺文化煥發新生,到茶旅融合開辟新路,“火種計劃”的深入實施,不僅培養鍛造了一支懂業務、有闖勁、善創新的年輕干部隊伍,更探索出了一條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真正實現了星火成炬的倍增效應,讓振興星火在鎮巴大地持續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