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鄉村很美,來了就不想走。”近日,來自西安的游客張先生說,“我已經是第三次來留壩了,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收獲。”
在秦嶺南麓的青山綠水間,留壩縣正以獨特的“八美”理念,譜寫著一曲和美鄉村的時代樂章。近年來,該縣創新提出以“山水美、環境美、人文美、生活美、產業美、庭院美、田園美、整村美”為核心的鄉村建設體系,將美學思維深度融入和美鄉村建設全過程,讓鄉村既有“顏值”更有“內涵”,既有“煙火氣”更有“詩畫意”。
美學引領重塑鄉村價值體系
“以前覺得院子能住就行,現在收拾得這么美,親戚來了都羨慕!”玉皇廟鎮兩河口村村民王大媽的庭院里,百年老樹下擺放著竹制桌椅,墻角的月季爬滿籬笆,院角的小菜園瓜果飄香。
走進留壩縣的鄉村,處處可見美學的巧思。這里的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環境整治,而是將美學理念貫穿始終的價值重塑。在規劃之初,留壩縣就確立了“四不原則”:不砍一棵樹、不填一口塘、不拆一座房、不搞一刀切,最大限度保留鄉村的原始肌理。
“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外在美,更是內涵美。”留壩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方毅君介紹,“八美”理念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山水美和環境美是底色,人文美和生活美是靈魂,產業美和庭院美是支撐,田園美和整村美是目標。
生態美學讓自然之美永續傳承
在褒河支流西溝河畔,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兩岸蘆葦隨風搖曳,白鷺翩躚其間。這如詩如畫的景致,源于留壩縣獨創的“生態修復+景觀提升”模式。
“我們摒棄了傳統的硬化河道做法,采用卵石護岸,種植本土水生植物。”馬道鎮黨委書記邵乃琦指著蜿蜒的河道說,“這樣既保持了河道的自然形態,又構建了完整的生態系統。”監測數據顯示,治理后的西溝河水質從IV類提升至II類,生物多樣性調查發現了水質指示物種——尖頭大吻鱥。

游客在江口鎮梭欏村百畝向日葵花海拍照打卡。
這樣的生態美學實踐已在全縣推廣。同時,通過“四季輪作”的景觀農業模式,讓農田變身“大地藝術”。江口鎮梭欏村金燦燦的向日葵花海、“我有一點田”田園藝術風光,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打卡。
產業融合讓美麗資源變身美麗經濟
在留壩縣味道秦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員工們正在包裝最新設計的西洋參茶、香菇脆片。企業負責人王運全介紹:“通過深加工和文創設計,產品溢價率提升了3倍。”配套開發的旅游線路,去年接待游客351.65萬人次,帶動當地文創、農特產品年銷售額達1.2億元。

紫柏街道小留壩村樓房溝一處民宿。
民宿經濟同樣蓬勃發展。紫柏街道小留壩村改造樓房溝村民閑置土坯房,統一發展民宿,保留了完整的村落空間與環境風貌,與周圍的山野環境相融合,旺季時一房難求,樓房溝民宿被評為“全國甲級民宿”。全縣已發展民宿181家,今年“五一”假期訂房率達100%。
文化鑄魂讓鄉愁記憶永續傳承
武關驛鎮河口村把原有的村史館挪到了室外,廢舊走廊煥然一新,成為無圍墻的村史展示區,木背簍、斗笠蓑衣、犁頭等老物件靜靜訴說著鄉村故事,讓參觀者仿佛穿越時空。
除了靜態展示,村里還定期舉辦非遺技藝體驗活動,如藤編、草鞋編織等,讓游客親手觸摸傳統工藝的溫度。同時,結合當地社火表演等非遺項目,打造沉浸式鄉村文化體驗,使“鄉愁”不再是模糊的記憶,而是可感、可觸、可參與的生活場景。
留壩縣文旅局黨組書記范澄說:“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傳統文化真正扎根鄉土,代代相傳。”如今,這座“沒有圍墻的村史館”已成為當地文旅融合的新名片,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全域規劃讓美麗鄉村連點成面
留壩縣將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規劃,打造差異化特色村落:火燒店鎮中西溝村打造“秦嶺原鄉?四季煙火”鄉村市集、玉皇廟鎮打造秦嶺最美廊道,這種“一村一特色”的規劃理念,形成“連點成線、串線成面”的全域美學格局,“整村美”成為縣域發展的新名片。

火燒店鎮中西溝村稻田公園。
“八美”建設不僅改變了鄉村面貌,更探索出一條生態價值轉化的新路徑。該縣將繼續深化實踐,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留壩樣板”。
如今,行走在留壩的鄉村,既能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又能記得住鄉愁,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