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略陽縣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堅持綠色循環、轉型發展,全力實施環境立縣、產業振興、鄉村振興、城鎮振興、人才振興的“一立四振興”戰略,不斷壯大烏雞、天麻、杜仲“一縣三品”產業,持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以來,該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以工代賑政策,共實施以工代賑項目28個,總投資6246.13萬元,其中以工代賑專項資金5713萬元。修建鄉村道路22條65.56公里,便民橋6座180延米,河堤1處250米,治理溝渠4條942米,鋪設管網3800米等。項目建設過程中,積極采取“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綜合賑濟模式,廣泛吸納項目區及周邊群眾1417人參與工程建設,發放勞務報酬1427.16萬元,組織開展技能培訓767人,設置公益崗位19個,充分拓展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增收渠道,激發群眾增收致富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項目的實施,有效解決3297戶11465人(其中脫貧戶1440戶5008人)的交通出行條件,極大改善了項目區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推動項目區特色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為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建設彰顯漢風羌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這個路修得好呀,終于徹底解決我們這幾十戶的出行問題了,我們盼了多少年了”,看著嶄新的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硤口驛鎮大院子村群眾李永孝豎起了大拇指。據悉,該鎮以工代賑示范項目總投資142.76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以工代賑資金130萬元,修建道路1.4公里。這條承載著希望的道路,讓“賑”與“建”在山間大地上實現了完美融合。
“不但路修通了,而且工人基本都是用的我們村的,方便了出行,還提高了收入”。熊富林本來一直在本鎮企業務工,但由于市場和環境影響未正常上班,通過在硤口驛鎮以工代賑示范項目實施過程中務工增加收入8000余元。
硤口驛鎮大院子村山高溝深、人口密集、富余勞動力多,參與務工積極性高。為改善當地村容村貌,解決群眾出行問題,硤口驛鎮向縣發改局提出了立項申請,縣發改局積極與鎮村及相關部門溝通磋商對接,并組織技術單位進行實地勘察,核準項目建設規模,精準謀劃實施。同時,鎮村先后多次召開村民小組會和院壩說事會,宣傳以工代賑政策。
該項目嚴格執行《以工代賑管理辦法》《政府投資條例》等相關政策規定,加強項目管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等制度,確保項目建設程序規范有序。同時,為確保工程質量,建立了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定期組織開展質量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督促整改,確保工程質量合格。
略陽縣加強對以工代賑資金的監管,嚴格執行資金管理制度,確保資金專款專用。項目建設規模、資金投入及設計審批等內容適時在鎮、村公開欄進行公示,做到公開透明。將勞務報酬發放作為實施以工代賑項目的核心要義,積極動員組織項目區及周邊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并建立健全勞務報酬發放臺賬,督查指導施工單位按月將勞務報酬足額通過“一卡通”發放到群眾手中,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帶動當地及周邊46人參與工程建設,發放勞務報酬43.35萬元(脫貧戶14人11.56萬元),人均增收達0.94萬元,有效促進了群眾就業增收。
與此同時,該縣還扎實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工作,由鎮村負責,項目實施單位具體承辦,利用施工現場機械設備,對參與項目建設的勞動力開展就業技能實訓和安全生產理論培訓,累計培訓人數達30余人,不斷提升了項目建設安全生產水平和務工就業人員的技能水平。項目建成后,鎮村積極落實管護責任,開發公益性崗位1人,每月發放報酬500元,負責該項目的道路日常維護和清潔,不斷拓寬就業渠道,發揮項目效益。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當地有效解決項目區道路晴通雨阻、通而不暢的問題,打通了項目區上行外銷渠道,實現項目建設與就業增收的雙重效益,促進項目區86戶群眾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提標擴面,帶動中藥材發展300余畝,生豬養殖500余頭,拓寬了群眾就業致富渠道,充分發揮了驅動經濟融合發展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