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細雨為夏日的燥熱帶來一絲清涼。6月7日清晨,2025年全國高考正式拉開帷幕。在陜西省首次實施“3+1+2”新高考模式、考試時間延長至三天的背景下,漢中市22837名學子在全市11個考區書寫青春答卷。我市各部門協同聯動,共同鋪開平安、有序、溫暖的護考網絡。
晨曦中的愛心送考
時鐘剛過七點,城市尚未完全蘇醒,但保障高考的引擎已經全速運轉。漢臺區出租車司機李文波如約抵達預約考生的小區門口,這是他連續第8年參與“免費愛心送考”。“為考生和家長提供便利的交通,把他們安全送到考場,這是我們的一份心意。”李文波的語氣里滿是質樸的責任感。家長王旭對此深表欣慰:“今年剛好我的孩子參加高考,所以我就預約了送考司機。早上司機準時到達,服務也很周到。”
與此同時,全市各考點入口處,為應對微雨天氣而提前構筑的“屏障”也發揮了關鍵作用。漢臺中學考點外,考生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正有序步入考場。這份有序,源于各部門的未雨綢繆。漢臺區東大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峰介紹,清晨六點起,社區干部、志愿者以及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等部門悉數到崗,提前搭建遮雨棚,設立志愿服務點。“高考期間,我們會持續做好值守、巡查和秩序維護。”王峰說。
面對天氣變化與新考試模式帶來的雙重挑戰,我市教育、公安、城管、市場監管、電力、公交等多個部門協同發力,多舉措織密“護考網”。
多方力量聯動護航
同樣的守護場景,在漢中其他縣區同步上演,無數人用行動為考生筑起堅實后盾,護航這場青春之戰。
在寧強縣天津高級中學考點,全縣1658名考生在此赴考。作為唯一考點,場外社會力量有序集結。寧強公路段路產保護股股長馮興斌在現場服務點介紹:“我們準備了純凈水、紙巾、清涼油,甚至應急文具。”考點周邊交通穩中有序——寧強公安交警部門投入45名警力、6臺警車,布設禁鳴禁行標志,全力確保考場寧靜。民警鄭霞表示,對有車輛故障、證件遺落等緊急情況的考生,鐵騎送達、警車帶道的綠色通道已做好萬全準備。
城固縣共設城固一中、城固二中、朝陽初中三個考點,迎接3080名考生。考點外,身著寓意美好服裝的家長身影格外動人。家長秋玲一身孔雀藍旗袍笑意盈盈:“旗開得勝,希望她做自己的王者。”高考愛心送考車隊司機韓海剛也是考生家長:“盡綿薄之力讓孩子順利進考場是我心愿。”為保障安全,城固公安交警大隊150余名警力投入安保工作,在三個考點周邊采取臨時交通管制,確保送考之路暢通無阻。
在鎮巴縣考點外,活躍著一抹抹溫暖的“志愿紅”。他們在考點外設立服務點,飲用水、紙巾等物資一應俱全,“移動護航員”送考車隊醒目標識點綴街道,點對點服務保障考生準時抵達。鎮巴中學團員先鋒崗志愿者何承峻在服務中提前感受高考氛圍,也為來年積蓄力量。縣志愿者聯合會代表趙松呼吁著更多力量的加入,希望把這份愛心持續傳遞。
鎮巴中學團員先鋒崗志愿者在校門口暖心助考。通訊員張越攝
新高考的平穩落地
2025年高考,對全市乃至全省而言意義非凡,這一重大變革帶來了根本性的轉變:考生從傳統的文理分科模式中解放,擁有了科目組合的選擇性(“3”語數外統考,“1”在物理/歷史中選擇一門,“2”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中選擇兩門);隨之而來的是考試日程安排的調整,從過去的兩天(6月7日、8日)延長為三天(6月7日、8日、9日)。這種變化對考務組織、考生適應能力和整體保障體系都是全新的、全方位的檢驗。
新模式下,考生的分布結構清晰體現。據城固縣有關數據,高考報名3899人,高職分類招生已錄取819人,實際參加本次高考的考生共3080人。寧強縣的數據則更清晰地體現了新高考模式下的學科分布:全縣1658名考生中,物理類考生占比62%(約1028人),歷史類考生占比36%(約597人),另有67名職業教育單招考生在指定考場參加考試。這種選擇分布,正是新高考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的生動寫照。
應對新變化和新挑戰,全市教育系統及相關部門做足了準備。僅教育系統就有3078人直接參與考試的組織與服務工作。考點設置更周密,城固縣共設三個考點114個試場,并特別增設9個備用考場;寧強縣雖只設天津高級中學一個考點,但也配備了72個標準考場。各縣區都針對考試時間的延長制定了更細致的時間管理和應急保障方案,以應對可能的突發狀況。
截至6月9日下午考試全部結束,我市首次“3+1+2”新高考模式平穩順利完成。三天應考期間,多部門協同保障網絡高效運轉,社會力量暖心護航,為22837名考生營造了安全有序、服務周到的應考環境。這場涉及多方的聯動保障行動,為新高考模式在漢中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