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濕地公園,江水波光粼粼,與岸邊的綠樹、遠處的藍天相映成趣。市民游客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所到之處皆風景,放眼環顧生態綠,抬頭可見天空藍。
“十四五”以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緊扣“綠色循環·漢風古韻”戰略定位,努力建設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態城市,日益提升的環境質量,正實實在在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至2024年底,全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至35μg/m3,較2020年降低12.5%;中心城區優良天數320天;優良水體占比100%,漢江、嘉陵江出境水質5年連續保持Ⅱ類標準,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聲環境、土壤與地下水環境保持良好,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穩定;生態質量指數(EQI)連續3年保持一類等級……“十四五”以來,我市不斷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繪就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的美麗漢中新圖景。
擦亮生態底色,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
“保護好生態環境,保護好美麗家園。”這是堅決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持久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水污染防治一直被擺在突出位置,我市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新建污水處理廠40座,新增污水管網389.9公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8.4%,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率均超95%。漢江漢中段治理經驗入選生態環境部2021年美麗河湖優秀案例、2024年全國首批幸福河湖優秀案例。
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3.5,較2020年變好14.2%,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大氣污染防治是生態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為推進空氣質量穩步提升,我市深入推進大氣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和區域聯防聯控,加快能源消費、城市供熱、產業及交通運輸四大結構調整,“十四五”以來新增天然氣用戶24.89萬戶,供暖面積擴增220.08萬㎡。4家國考重點行業企業清潔運輸率達67%,淘汰國三柴油車2720輛,新能源貨車占比達37.5%。
創建全省首個生態環境土壤監測示范實驗室,圓滿完成國家土壤機械制樣研究、土壤監測省級事權等任務。在聚焦凈土保衛戰上,我市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提前超額完成“十四五”重點重金屬減排任務。環境監測績效評估全省第1名,國家總站能力考核連續2年優秀。
堅持主動有為,服務綠色高質量發展
保護優先,在服務綠色高質量發展中爭先、爭優、爭效,“顏”“質”齊升——朱鹮、秦嶺石蝴蝶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和佛坪縣秦嶺大熊貓保護入選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秀案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兩山”基地總量全省第1名。
發展出題,改革答卷。我市生態環保領域改革從未停步,在服務綠色發展方面更是主動作為,成功申報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專項資金項目146個,4個EOD項目入選國家生態環保金融項目支持庫,搭建形成漢中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運行平臺,“兩山資源公司”實現市縣全覆蓋。
探索治理舉措,筑牢環境安全底線
多年來,我市探索推出一批符合本地實際的治理舉措,持續筑牢環境安全底線,奮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在水污染防控聯控上發力,實現漢江、嘉陵江流域72條重點河流“一河一策一圖”全覆蓋,先后與安康市、廣元市、隴南市建立17條跨省河流水質污染防控聯防聯控機制,與巴中市簽訂《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框架協議》。同時不斷強化生態環保監管執法工作,出臺環境行政處罰法制審核辦法,群眾環境信訪辦結率100%。突發環境事件連續3年“零記錄”。
構建保障能力,完善生態制度體系
《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和濕地資源保護的實施意見》《漢中市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漢中市水生態環境鞏固提升行動方案》等文件的制定實施,形成系統推進治水、護水、管水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為生態建設“保駕護航”。
做好生態環境保護文章,離不開制度機制創新。我市成立了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秦嶺巴山、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生態保護委員會,44個市級部門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具體事項清單,17個職能部門每年向黨委政府報告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履行情況;高規格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碳達峰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清單化整改臺賬,健全問題發現核實、交辦整改、驗收銷號全流程閉環管理,落實提醒、督辦、約談分級督辦機制,建立形成權責明確、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綠色映底蘊,山水顯初心。我市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目標,鍥而不舍、久久為功,讓綠色成為漢中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續寫漢中綠色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