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朱鹮之鄉洋縣的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花草香氣,人們耳旁不時傳來清脆悅耳的鳥鳴,目之所及皆是美景……這一切都源于洋縣探索走出了一條擦亮生態底色、繪就發展“綠色”的生動實踐。
發揮檢察職能,筑牢生態屏障
“這個時間段,是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等魚類種苗的生長期,放流成活率高。我們想通過放流活動,充分發揮‘檢察藍’在漢江水域恢復漁業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維護生態系統穩定中的職能作用。”在上個月以“增殖放流、修復生態”為主題的公益訴訟增殖放流活動現場,洋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尚永東說。
據了解,當天的增殖放流修復生態活動共向漢江水域投放鰱魚、鳙魚、鯉魚種苗8000余尾,購買魚苗的資金全部來源于非法捕撈違法人員繳納的生態修復賠償金。這只是洋縣人民檢察院發揮“檢察藍”職能守護“生態綠”的一個縮影。
“我們在河道邊抽取水源,檢測一下它的氫離子濃度指數、含氧量、氨氮含量、pH值……”在今年“世界環境日”當天,該院公益訴訟部門檢察官沈玉潔運用便攜式公益訴訟快檢設備,對磨子橋鎮張趙村漢江河段朱鹮棲息地水質進行檢測,僅用時20分鐘即得出檢測結果。
“為更好地守護好洋縣的綠水青山、保護好朱鹮棲息地,2022年,我院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裝備,通過檢察技術與公益訴訟的深度融合,開啟了‘檢察+技術’辦案模式,讓科技賦能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尚永東表示。
漢江是南水北調、引漢濟渭的重要水源。近年來,洋縣人民檢察院發揮公益訴訟職能,通過無人機拍攝、污染快速檢測取證加大生態環境領域案件辦理力度;制定《關于建立“河長湖長+檢察長”工作協作機制的意見》《關于建立“山長+檢察長”工作協作機制的意見》,設立“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熊貓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創新實踐基地”,用檢察監督助推綠水青山保護。
今年以來,洋縣累計完成營造林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治水項目28個。目前,全縣森林面積19.8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8.6%,水域面積5.3萬畝,水質全面穩定達標。2022年,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次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
打造微景觀,讓鄉村更宜居
夏日里,走進洋縣黃安鎮,如同走進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道路兩旁繁花似錦,花朵在風中搖曳,美不勝收。
“以前,這段路兩旁雜草叢生,還有垃圾。現在,路邊有了美麗的花壇,令人賞心悅目。”7月11日,黃安鎮蒙渡村村民趙曉峰說。
據黃安鎮副鎮長王藝澄介紹,鎮政府以打造小微景觀為重點,通過建設花壇、種植百日草,著力改善沿路景色;將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精心策劃“小手拉大手、共建美麗家園教育實踐”活動。
“上半年,我們村被鎮黨委授予人居環境整治優秀紅旗,還被獎勵了2000元。雖然大家付出了很多,但辛苦能換來美麗就值得。”蒙渡村黨支部書記楊新文說。
今年以來,洋縣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目標,持續深化“十鎮創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持續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目前,全縣實施村級基礎設施項目76個、公共服務項目60個、環境整治項目22個,改造衛生廁所8635座,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2%。
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到一亭一臺、一樓一閣,洋縣鄉村面貌悄然蝶變,朱鹮之鄉吸引著無數目光。
推動綠色轉型,做強生態經濟
“從2018年起,我們不但拿到了每畝5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還可以在合作社務工,對我們來說非常實惠。”7月10日,洋縣華陽鎮華陽街村村民白闖成在談及“鹮田一分”項目實施帶來的變化時高興地說。
“我們村每年種植水稻時,會從每一畝地中留出一分地給朱鹮作為口糧田,不在覓食區進行任何農業生產活動,并保持常年蓄水,還定期投放泥鰍、魚蝦等水生生物,為野生朱鹮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從活動開始到現在,我們這里的環境、土壤都有很大改善,村民收入也增長不少!”華陽街村黨支部書記黃強說。
在華陽街村,“鹮田一分”項目促使農民在田里施用有機肥,拒絕使用農藥。留出一分有機稻田給朱鹮覓食,實現了朱鹮種群數量和農戶收入增加的雙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洋縣緊盯“打造國家優質有機生態產品供給基地”目標定位,以“綠色、生態、低碳”發展為主導,圍繞“朱鹮”“生態”“有機”三大品牌,立足縣域生態資源優勢,建設有機產品基地、培育有機產品企業集群、打造有機高端品牌、推進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擴大有機產品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認證有機或有機轉換產品15大類110種17.08萬畝,有機產品基地面積位居全省第一,有機豬、雞、魚、蛋填補了陜西省相關產業空白,有機黑谷酒、五彩米、紅薯粉條、黑米醋、香菇、木耳等有機產品暢銷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還走出了國門,有機產業發展經驗入選國家2022年度有機產品認證優良實踐案例,洋縣綠色(有機)循環產業園被授予‘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稱號。”洋縣縣長張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