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留壩縣玉皇廟鎮,4000年樹齡的銀杏樹下,金黃的銀杏葉飄落一地,宛如鋪上了金色地毯,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賞景、采摘、趕集……體驗秦嶺深處的濃濃詩意。
和銀杏葉一起變黃的還有城固縣的桔子,大大小小的桔園里熱鬧非凡,采摘的游客、運輸的車隊、前來考察的客商聚集在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這份喜悅從線下也慢慢浸潤入線上。南鄭區黃官鎮打出“非遺”牌,讓黃酒通過網絡直播從古鎮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在“與輝同行”直播間里,短短2個小時,就賣出3.2萬單,銷售額達280萬元。
今年以來,我市文旅系統堅持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聚焦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深入推進旅游產業化,豐富優質產品供給,全力打造千億級文旅產業集群,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讓廣大游客更好感受到天漢大地的生態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開發特色產品,打造鄉村旅游新IP
自駕穿越留壩的冬天,在沿途的打卡點留下一張美照,在山林里收集板栗、獼猴桃、野蘑菇等山貨,回到民宿品嘗來自秦嶺的時令菜式,飯后在老街散步,欣賞文藝表演,體驗民俗風情……今年的留壩紅葉季,為游客策劃了9項文旅活動,4條游玩精品線路,實施3項優惠政策。同時,留壩秦嶺最美廊道沿途還布局自駕房車營地7個、公路驛站11個、精品民宿19家、停車場20余個、景觀節點23個、農家樂100余家、特色農業產業基地170余個,實現“交旅+”深度融合發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共賞紅葉之浪漫、鄉村之大美。
留壩縣全域地處秦嶺腹地,綠色生態是其發展的底色和最大優勢。該縣立足資源稟賦,堅持旅游“一業突破”,大力實施“發展百家民宿、培訓百名管家、提升百家農家樂、推動百人創業”的“四個一百”工程,形成布局合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鄉村民宿發展格局,帶動旅游業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開創了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
該縣去年接待游客588.6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3.4億元。“四個一百”工程入選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美麗中國學習中心”典型案例、中國旅游協會“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意案例、《時尚旅游》金選旅行產品,在今年的海南文創周獲“縣域無界”中國文旅創新大獎。
最美油菜花海漢中旅游文化節、漢風古韻傳奇夜、紅葉季、冰雪嘉年華、“漢風年、老家過”四季品牌節會活動正不斷擴大提升漢中對外影響力。我市也積極參與國家和省級旅游鎮村創建,樹立發展典型,提升鄉村旅游品質,讓來漢游客愿意到鄉村走一走,看一看。如今,通過強化標準建設,開展品牌創建,全市鄉村旅游產品質量、服務品質得到不斷提升,榮膺“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優秀旅居目的地”。
創新發展模式,增強游客“村游”體驗感
鄉村旅游要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就需要結合本地人文與自然資源,突出差異性與地域風情,打造能夠體現本地歷史、非遺、文脈的旅游產品,通過民俗游、田園游、紅色游等,給游客帶來豐富的體驗。
寧強縣肖家壩村的玉皇觀茶園文化景區是我市不斷創新旅游業態的典型代表。自2021年開園以來,該園堅持“旅游+文化”“旅游+體驗”的發展方式,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游玩。置身茶園,游客可欣賞茶涌綠波;可自己采茶制茶,體驗勞作之樂;也可夜宿茶山,感受茶園靜謐之夜……
“我們依托玉皇觀3A級景區,對茶園景觀進行打造提升,建成了旅游產業環線、觀光長廊、星空茶宿、茶博館、萌寵樂園、七彩田園茶與農耕文化研學基地、青云茶室、櫻花小火車、火車清吧、生態停車場、茶園火鍋等項目,實現多業態產業型農業綜合開發。”寧強漢源旅游開發公司副總經理楊寧介紹說,景區以千山、詠德、鳳源、至一4家茶企萬畝茶園為基礎,聚力打造農文旅融合型示范園,全部建成后預計年接待游客可達1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億元以上。
近年來,我市依托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村鎮特色文化內涵,通過“旅游+”模式,將農耕場景與文化體驗、休閑度假、康養保健等深度融合,促進鄉村旅游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不斷創新旅游業態,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產品。
全市累計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1個、村6個。在全省率先認定58家生態茶園和11條漢中茶鄉精品旅游路線,建設茶旅融合園區20個。創建南鄭陳村油菜花、洋縣梨園等5個中國美麗田園;創建城固桔園等4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點。打造休閑農業精品線路30條,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8個,留壩縣入選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佛坪攜程度假農莊開業一年多,接待游客6萬余人次,全年營業收入突破300萬元,成為全國收入增長最快的農莊之一……
文化旅游業與農業深度融合,已形成了獨具特色又優勢互補的漢中全域鄉村旅游新名片。
延伸產業鏈條,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沒想到我們農民也能吃上旅游飯。”11月,漢臺區河東店鎮花果村的柑桔產銷兩旺,還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采摘、用餐,花果村的村民們喜笑顏開。
近年來,花果村持續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圍繞柑桔種植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支持群眾創辦農家樂、休閑農莊,打造果品采摘園,借勢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花果村通過‘文旅+農業’融合發展,從一個普通的丘陵村,變為小有名氣的柑桔種植和旅游村,去年人均純收入2.1萬元。”花果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虎安說。
在發展產業的同時,該村挖掘特色旅游資源,探索“生態+農業+旅游”跨界融合發展模式,緊盯鄉村旅游發展的新風口,帶頭盤活農房、桔園、山水風光、歷史文化等資產資源,因地制宜打造云頂花園、凌霄長廊等觀光景點,帶領農戶發展庭院經濟,興辦農家樂、開辦采摘園,以多元化的體驗吸引市民、游客前來觀光休閑。
如今,該村連片規模種植柑桔3460畝,獲得國家“三品一標一認證”,全村柑桔年均銷售收入3000萬元左右,戶均銷售收入近6萬元。開辦觀光采摘園25個、農家樂26戶,帶動村民就地就業創業100余人,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旅游收入500余萬元。
行進在天漢大地,像花果村一樣以旅促農、助力鄉村振興的村子還有很多。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不僅實現了農業與旅游業的互利共贏,還為當地群眾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推動了鄉村經濟快速發展,書寫了助力鄉村振興的“文旅答卷”。
“文旅+農業”深度融合讓文化充滿活力,讓旅游彰顯魅力,已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當前,我市正立足漢中資源稟賦,圍繞建設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快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統籌開發保護、注重融合發展,做好“旅游+”“+旅游”文章,持續豐富文旅產品,打造一批品牌旅游線路,加快鄉村旅游提質增效,力求推出更多精品景區、定制產品和文旅綜合體,全力打造千億級文旅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