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1日,一輛收割機在勉縣老道寺鎮老道寺社區沙家莊村忙碌作業。通訊員郭澤斌攝
眼下,我市122萬畝水稻陸續進入成熟期,迎來開鐮收割。連日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組織農機技術服務,統籌調度收割機械,指導農戶搶抓農時,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8月27日,在城固縣上元觀鎮李家咀村,連片稻田翻滾著金色波浪,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聯合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轟鳴聲中,飽滿的稻粒被快速收集,秸稈則被粉碎后均勻還田。
“我今年種植了50多畝水稻,以前人工收割需要半個月左右,現在用收割機,兩三天就能收完。”該村種糧大戶劉彥鵬站在田埂上,看著眼前的豐收場景滿臉喜悅。他介紹,今年水稻畝產在1300斤以上,一年毛收入能有7到8萬元。
像劉彥鵬一樣受益于機械化收割的農戶不在少數。跨區作業農機手呂俊武已是第4年來到城固縣參與秋收,今年,他帶著2臺新型聯合收割機已在此奮戰了5天。
“我每天能收20多畝,按照100元每畝的價格收費,等這邊收完了,就回老家洋縣繼續作業。”呂俊武說,各地農機服務站會及時發布跨區作業信息,讓他們走到哪兒都不愁沒活干。
呂俊武的精細化作業,得到了現場農機專家的認可。“從現場收割情況看,割茬高度控制在15公分以下,秸稈粉碎長度不超過10厘米,籽粒損失率極低,完全達到機收減損標準。”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勇深入田間察看后表示,機械化收割不僅能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還能實現秸稈還田,既減少了焚燒污染,又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真正實現農業節本增效、農民節支增收。
“我們在全市設立了50個水稻機收減損監測點,開展機收減損技術指導和監測。同時,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政策宣傳和技術指導力度,進一步提高水稻和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率。”李勇說。
記者從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了解到,為充分發揮農機在秋收中的主力軍作用,我市專門成立了秋收農機作業指揮部,統籌協調縣區分區作戰。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工作群等平臺,實時發布市場行情、天氣預警、機具供需等信息,引導農機手精準對接作業需求。同時,設立了19個跨區機收服務站,開通了12部24小時農機服務熱線,公布了27部農機故障搶修服務熱線電話,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檢修機具1.45萬臺套,74支農機應急服務隊和91個糧食烘干網點隨時待命,全力應對可能出現的秋霖天氣,保障收割作業不間斷。
在漢臺區河東店鎮青禾田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烘干中心,工作人員正忙著清理、檢修烘干設備,為即將到來的大批量稻谷烘干做最后調試。該合作社不僅為社員提供專業烘干服務,還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訂單稻谷,切實帶動周邊農戶增收。
“今年水稻生長前期雖遭遇干旱,但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應對,全市水稻生產依然保持增產增收態勢。”市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水稻首席專家、研究員張萬春說。他提醒廣大農戶,應在水稻成熟度達95%的最佳時期及時收割,避免搶早或延收,最大限度保障產量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