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薩克斯坦留學生在興漢勝境景區體驗古法印刷。
暑期的漢中,處處躍動著青春的身影。一群群學子背著行囊、手持紙筆,他們在秦巴山野間探索自然的奧秘,在紅色遺跡中感悟革命的壯舉,在漢風古韻中對話千年的文明。記者走訪發現,今年暑期的研學游市場,正悄然摒棄“走馬觀花”的舊模式,供給端正從“游大于學”向“學游并重”方向轉變,研學游向縱深發展。
自然為書:秦嶺秘境里的生態課堂
“大家看這片天坦,無論大小都是一個比較獨立的微生態……”7月中旬,留壩縣紫柏山國家森林公園里,濕地保護專家、生態保護學者柴永斌帶著來自北京、東北地區的20余名學生走進留壩,開啟別開生面的研學游。卷尺丈量植被高度,手機記錄物種特征,學生斯靖茗驚嘆:“課本里的紅豆杉就在眼前,葉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還了解到旱螞蟥、天坦微生態等相關知識,這些內容非常有趣,我很喜歡。”
這樣的場景今夏在留壩縣已成常態。依托秦嶺腹地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留壩縣打造出“自然探秘”主題研學路線。從珍稀植物廟臺槭的觀測,到天坦微生態的勘測,學子們在綠水青山間完成著特殊的“暑假作業”。據研學旅行工作專班王巧紅透露,從4月到7月底,他們已經接待了研學團隊40多個,2萬多人次,幾乎每兩天就有研學團進山。
更令人驚喜的是生態研學正反哺地方發展。為滿足研學需求,留壩配套升級了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原本“養在深閨”的廟臺槭等植物,通過研學團隊的傳播成為生態名片。當地村民笑著說:“現在娃們來研學,我家地里長的東西都成了教學標本。”
紅色傳承:革命老區的青春答卷
7月12日,南鄭區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前,西安航空學院實踐團的宣誓聲在山間回蕩。這支“00后”團隊用腳步丈量紅色熱土,實踐團還化身“紅色調查員”,面向游客開展調查問卷。隊員們白天走訪調研,夜晚圍坐總結,撰寫心得,在對紅色文化的感悟中完成精神洗禮。
視線轉向漢臺區天漢長街上的漢中紅色旅游體驗館,打破傳統展館的靜態陳列模式,該館通過場景復原,讓歷史“活起來”——還原的川陜蘇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長征過境時的村落、抗戰時期的地下交通站等場景,搭配聲光電技術,讓游客仿佛置身于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近年來,我市紅色旅游景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景區品質逐步提升,逐漸形成了以“紅色演藝+數字應用+場景復原與沉浸式體驗”為主要內容的新場景新空間新模式,以適應紅色旅游年輕化的發展趨勢。紅色旅游與文化、教育、生態等業態融合發展,旅游產品不斷創新,游客體驗形式逐步多元。
文化作舟:漢風古韻的跨界碰撞
在興漢勝境景區內的體驗區,來自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留學生文如霜提著漢服袖口,小心翼翼地臨摹繁體漢字。不遠處古法印刷體驗處,留學生秦宇軒將印好的千字文整整齊齊地收了起來,他告訴記者:“我要把這份漢字作品帶回國,掛在家里。”古法造紙、手工藤編……這些非遺體驗項目已成為漢中文化研學的“爆款”。
作為漢文化發祥地,我市近年來將沉睡的文物轉化為可觸摸的課堂。“漢服+漢字”沉浸體驗、博物館文物尋寶記活動,甚至普通農家院也擺起了編織教學臺。一位非遺傳承人感慨:“以前手藝沒人學,現在研學團的學生上手體驗興趣濃厚,非遺技藝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這對我們非遺技藝推廣傳承好處頗多。”
這種創新帶來的是雙贏。傳統技藝類研學項目帶動手藝人增收,漢服租賃、文創銷售等衍生消費持續增長。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文化傳播——近期多國留學生在漢中的研學之旅,既是對漢文化深度了解的沉浸游之旅,也為即將席卷全球創意浪潮的“漢文化主題短視頻大賽”與“漢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積蓄靈感源泉。如今,“漢中”關鍵詞在海外平臺曝光量激增,千年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解構下煥發耀眼光彩。
從秦嶺山巔的植物普查表,到農家小院的藤編作品,再到留學生行李箱里的活字印刷品,漢中研學游的縱深發展,本質上是一場教育理念與城市發展的共振。當知識走出課本,當文化有了載體,這座千年古城也在學子的足跡中,找到了“創造性轉化”的最佳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