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西鄉縣錨定“建強一個堡壘”核心、激活“四翼協同”支撐、發力“五項舉措”抓手,讓基層治理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運轉”。
筑牢堡壘,為治理“活力引擎”夯基
“以前小區沒組織,下水管道堵了沒人管;現在有了黨支部,當天反映問題,隔天就有人來疏通!”說起小區變化,南關社區世紀新城小區居民董力打開了話匣子。這一轉變的背后,是西鄉縣搭建的“鎮(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居民小區(村民小組)黨組織—微網格黨小組”四級組織架構在發揮作用。截至目前,該縣新設立小區黨組織47個,劃分一級網格黨小組1255個,5202名黨員中心戶像“星星”般散落在各網格,成為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真正實現黨組織覆蓋至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四翼協同,讓治理“活力引擎”提速。
“書記‘一肩挑’,辦事效率真不一樣!”在沙河鎮桐車村,村黨支部書記何寶艷身兼村委會主任、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法人三職,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拓寬增收渠道,短短幾年就讓桐車村從“負債村”蛻變為年收入50萬元的“富裕村”。
西鄉縣全面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一肩挑”并兼任集體經濟組織法人,以“紀檢委員抓監督、支部委員帶群團”構建協同體系,健全鎮(街道)黨(工)委和村(社區)黨組織對區域內各類組織及治理工作的統一領導機制,推動各類組織各盡其責、協同治理。
在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西鄉縣將需求、資源、服務“三張清單”上墻公示,明確事項辦理責任人、時限和流程,養老認證、醫保繳費等20余項民生服務實現“一站式辦結”,有效回應群眾多元需求。同時,嚴格落實重大事項執行“四議兩公開”制度,村監委會主任全程監督重大決策,確保權力規范運行,讓“引擎”運轉透明高效。
此外,西鄉縣還整合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力量,組建“茶鄉先鋒”黨群連心隊、志愿服務隊、發展攻堅隊三支隊伍,成立208支平安志愿者“紅袖章”隊伍、371支群防群治隊伍、17支“五老”調解隊伍活躍在城鄉角落。今年以來,全縣排查的1562起矛盾糾紛中,1561起已化解,化解率達99.9%。
五措聯動,給治理“活力引擎”增壓
“牌子減了、群組清了、證明少了,我們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服務村民上!”堰口鎮三合村黨支部書記趙朝兵指著清爽的辦公區說。
今年以來,西鄉縣通過開展村級組織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清理“回頭看”行動,累計清理不應由村級承擔事項171項、牌匾400余塊、網絡群組204個,為基層干部“松綁減負”,如同給“引擎”清除了“堵點”。
在“三無”小區桔園小區,居民王丹指著新劃的停車位和充電樁說:“以前車子亂停、充電私拉電線,現在街道黨員聯合小區黨組織改造后,環境大變樣!這‘雙報到’就像給‘引擎’加了‘增壓閥’,服務越來越貼心?!?/p>
今年以來,西鄉縣持續深化“雙報到雙服務”活動,累計開展855場“雙報到”活動,辦理“三無”小區治理、水電管網改造等民生實事773件。與此同時,由村(社區)黨組織牽頭,同駐區單位、幫扶單位、轄區內社會組織、非公企業組織等開展聯建共建,通過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和雙向認領機制,推動政策、資源和服務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