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西鄉縣外出務工人員陳某勇負傷案在江蘇省昆山市進入依法辦理環節。在他坐上輪椅,不懂維權又返家無望時,西鄉縣司法局干部千里“進、知、解”,遠赴昆山使案件從“沉寂”變“啟動”,讓他全家充分感受到了來自家鄉的溫暖。
46歲的陳某勇是家里“頂梁柱”。他家5口人,父母年過七旬,16歲的兒子正在上學,妻子操持家務。去年3月,他到江蘇省昆山市務工。今年1月3日,在建筑工地工作時自高處摔下,頭部嚴重受傷。經治療無法康復,導致半身不遂,無法自行移動、進食、穿衣、交流,終生依賴部分護理。受傷后,家里失去主要經濟來源。令他寒心的是,工程承攬人不愿賠償,使趕到昆山照顧兒子的陳父和陳某勇無法返回西鄉。陳父年齡大文化程度低,不懂得如何維權。工程承攬人不再提供治療和生活費用,父子倆陷于絕境。
在開展“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難”活動時,該縣司法局派駐新路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李曉鋒走訪陳某勇家,了解到陳某勇受傷并且治療花費20多萬元,勞務雇主未積極協商賠償,陳某勇受傷后一直由父親照顧,妻子打臨工維持全家生活的情況后,立即向單位領導匯報。縣司法局立即指派律師多次上門提供法律維權服務,并多次通過電話或微信視頻耐心地告訴陳父如何利用法律手段維權。然而,由于陳父年齡較大,始終學不會收集證據等維權手段,遠程指導效果甚微。
當然,還有一種辦法,就是讓他們在當地請律師幫助維權。但是,聘請律師花費在5萬元以上,對于陳家來說難以承受。在這種情況下,縣司法局于12月2日委派縣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朱歷科與李曉鋒一道,千里迢迢趕赴江蘇,經過在昆山、蘇州兩地深入走訪詢問、調查取證、申請傷殘鑒定,與昆山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對接,成功為其申請了法律援助,于12月4日為陳某勇指派了專職律師,專門負責賠償的相關事宜。為了盡快確定賠償數額,2名干部又整理好陳某勇住院病歷,前往蘇州同濟司法鑒定所聯系傷殘鑒定事宜,同時密切跟蹤對接昆山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督促維權工作進展。
由于西鄉縣司法局干部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引起昆山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推動該案進入了依法辦理程序。新路村駐村工作隊也會同村委會將陳某勇戶納入“三類人群”重點監測并落實了幫扶措施,使陳某勇日常生活等具體問題有了基本保障。(西鄉縣政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