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距離世界有多遠?
看陸上:15天,陜西制造的康佳家電就能運抵歐洲市場;7天,產自哈薩克斯坦北哈州的面粉就能走進陜西人的廚房。
看空中:11小時15分鐘,來自陜西的旅游團就能直達8000多公里外的倫敦;14小時13分鐘,超過100噸的“陜西造”即可抵達北美洲腹地芝加哥……
“十四五”以來,陜西立足向西開放重要基地定位,不斷深化對內對外開放,以發展開放型經濟為抓手構建支撐有力的全域開放體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構建多維立體交通網,釋放改革發展新動能,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在擴大對外開放中打開發展新天地。
通道升級:構建多維立體交通網
10月17日16時21分,在安康市恒口鐵路物流基地,一列滿載1352噸俄羅斯優質大麥的中歐班列,向重慶團結村站駛去。
自莫斯科始發,經霍爾果斯口岸清關入境,在安康分撥,直奔重慶……安康首趟中歐班列回程分撥專列正式開行。
“未來每月會有超18列回程班列在線運行。‘歐洲—安康—長三角’鐵水聯運標志著中歐班列‘進口集結+分撥輻射’物流模式在陜南地區落地。”安康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安康是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的分中心之一。隨著中歐班列(莫斯科—安康—重慶)分撥專列常態化運行,作為中歐班列(西安)國內支線的“安西歐”路線,從“單向出海”邁入“雙向循環”新階段。
從最初的“孤軍深入”到如今的遍地開花,截至目前,中歐班列(西安)18條國際運輸干線覆蓋亞歐大陸,26條“+西歐”線路集結國內貨源,西安與青島、寧波等港口合作開通6條鐵海聯運班列,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正加快形成。
“鋼鐵駝隊”行穩致遠,“空中絲路”也煥新升級。
10月4日21時許,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貨運區燈火通明,卡麥柯斯航空執飛的西安至米蘭貨運航班準時升空,滿載55噸電子配件、家居百貨等跨境電商貨物飛赴歐洲。
這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今年新增的第五條國際貨運航線,標志著陜西“空中絲綢之路”再添新通道。
截至目前,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已開通國際貨運航線20余條,通達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今年前三季度,陜西航空進出口貿易總值1936.5億元、增長8.2%,其中出口1221.2億元、增長15.5%。
依托全貨機航線密集布局和跨境電商業態融合,西安加快構建輻射全球的航空物流網絡,實現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高效聯通,為外向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陸空聯動、多式協同,以航空、鐵路為支撐的多維立體交通網,正成為陜西聯通世界的重要橋梁。
依托中歐班列和國際航空網絡,陜西深度融入全球經貿體系,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加速打造“通道+樞紐+產業”融合發展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制度創新:釋放改革發展新動能
在位于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楊凌示范區片區的陜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去年6月投產的DHA藻油生產線開足馬力、加緊生產。
“得益于自貿區和綜保區的疊加政策優勢,今年1至7月,公司出口總值達1.2億元,同比增長29%。”10月17日,說起最近的外貿成績,公司副總經理楊鵬臉上難掩欣喜。
陜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植物甾醇酯出口企業之一,專注于功能性食品配料、天然香料及生物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如何助力企業穩步走出去、走得好?
依托自貿區的政策優勢,楊凌示范區對外向型企業開展一對一包抓,建立關地聯動、關企聯動等機制,同時提供7×24小時預約通關,讓企業進口原料和出口成品的通關效率大幅提升,物流成本降低15%以上。
“我們通過定期走訪,精準掌握企業動態,目前已為20余家企業提供了進出口備案專項指導,及時解決企業在通關、退稅等方面的問題,并聯合推進綜保區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工作,有效拓展企業的業務渠道。”楊凌自貿辦綜保管理科副科長朱小京說。
制度創新釋放出的強大動能,正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現實生產力,越來越多像海斯夫這樣的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自貿試驗區是陜西改革開放的重要試驗田。從制度創新到產業升級,從內生增長到對外開放,陜西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累計形成創新案例985項,38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106項在陜西省復制推廣,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70%的進出口貿易額,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的1/3以上。
今年7月,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中,陜西自貿試驗區在全國22個自貿區中排名第九位。
如今,陜西自貿試驗區正以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持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制度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讓陜西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不斷搶占先機。
產業賦能: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10月18日,在位于西安浐灞國際港的陜西康佳智能家電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線有序運轉,洗碗機鈑金件一次性自動沖壓成型,20秒即可完成內膽組裝……“今年洗碗機的銷售目標是20萬臺,60%以上產品將銷往海外。”公司總經理陳釗說。
由于生產基地鄰近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陜西康佳智能家電有限公司的產品完成生產后一天內即可裝箱發貨,儲存、運輸和中轉等綜合成本可降低三分之一。“中歐班列的運輸時間只需15天左右,比海陸聯運節省了近一個月時間。”陳釗感慨。
以通道促貿易,以開放促發展,陜西內陸開放前沿的區位優勢正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陜西對新興市場的進出口全線增長,對中亞國家進出口74.9億元,同比增長17.3%。
這是陜西開放型經濟潛力持續釋放、對外經貿合作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深化,陜西企業加速出海,將技術、標準和服務融入全球產業鏈,越來越多的陜西特色優勢技術、產業在海外開花——
在吉爾吉斯斯坦,陜煤集團所屬中大石油煉油項目可生產各類成品油200余萬噸、約占當地成品油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還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1300余個;
在烏茲別克斯坦,采用了隆基Hi-MO系列高效光伏組件的中亞地區單體最大光伏項目,年發電量達24億千瓦時,每年可為該國節約天然氣5.2億立方米;
在沙特阿拉伯,湄南高科自主研發的防水保水新材料成功應用于荒漠化治理,有效緩解干旱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為中東生態治理提供“陜西方案”;
……
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更穩、底氣更足。
從智能制造到綠色能源,從技術輸出到標準引領,隨著陜西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陜西制造”“陜西創造”走向世界。(記者: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