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腹地,一場產業變革正迸發驚人能量——我市創新推行“鏈長制”,如同精密的產業交響樂團指揮棒,奏響“鏈式聚變”發展強音。
2024年,這座歷史名城以219個產業鏈項目為音符,奏出工業母機集群入選國家隊、秦創原航空聚集區獲批等7個全省“第一”的華章,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新興產業拔節生長。
頂層設計:繪制產業“基因圖譜”
在漢中的產業版圖上,山水脈絡間悄然浮現出清晰的產業坐標。勉縣的現代材料產業集群如青銅器般厚重,鎮巴、佛坪的綠色能源帶宛若玉帶環繞,11個縣區如同精密齒輪般錯位咬合,形成“一縣一鏈”的特色生態圈。
當政府以“鏈式思維”破題,將鋼鐵深加工、航空裝備、智能制造等40條細分產業鏈深度嵌入城市肌理,逐“群”梳理規劃布局、逐“鏈”編制實施方案,讓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協同共進。
在勉縣經開區,陜鋼中厚板鈦板軋制線火花飛濺,通過專班協調引進的德國連軋技術,普通鋼板變身航空級鈦合金材料,單噸利潤提升300%,產品遠銷東南亞。
這正是漢中“鏈式聚變”的縮影——通過整合上下游資源,在特色化發展壯大農業、文旅產業的基礎上,各縣區打破各自為戰的局面,形成全市錯位發展、協調聯動“一盤棋”的產業格局。
鏈長掛帥:打造產業“動車組”
產業發展,責任先行。每位市級領導化身“鏈長”,帶領責任部門、專家團隊組成“超能戰隊”。他們帶著“五個一”作戰手冊深入企業車間,像外科醫生般精準切除產業鏈“病灶”。
這種模式如同為每條產業鏈配備了一支精銳的作戰部隊,市級領導發揮統籌協調作用,責任部門具體落實工作,專項方案明確作戰路徑,支持措施提供后勤保障,鏈主則發揮引領帶頭作用。
在航空裝備制造領域,漢中航開區實施改革后迅速確立“4+N”現代產業體系,聚焦航空零部件制造、低空經濟等重點方向。通過精準繪制招商圖譜,成功對接企業30家,落地項目總投資2.06億元,為航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2024年寶漢天工業母機集群成功獲評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漢中獲批秦創原航空裝備制造產業創新聚集區,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同時,漢中創新產業鏈“整鏈包干、一鏈到底”推進機制,推動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為每個重點產業集群建立一個聯席會議,匯聚各方智慧;確定一位首席專家,提供智力支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形成一張招商圖譜,明確招商方向;建立一份問題清單,精準解決難題;梳理一張上下游企業清單,促進企業協作;謀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夯實產業基礎。
創新裂變:鍛造產業“金剛鉆”
在秦巴山脈與關中平原的交匯處,一場以創新為內核的產業變革正在悄然發生,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現代紡織等領域形成突破性發展態勢,為產業升級探索出特色路徑。
走進漢臺區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陜西欣達仕業服裝科技有限公司5G賦能的服裝智造工廠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紡織業的認知。
工廠內,全智能自動吊裝系統正高速運轉,傳送帶上各式各樣的制衣原料如同流水般穿梭,從裁片到成衣的制作流程一氣呵成,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不僅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降低了人力成本。
“我們的目標是今年生產200萬件服裝,年產值達到2億元,我們還計劃帶動當地650人就業,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該企業首席運營官曾建州表示。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通過“融鏈固鏈”行動滲透到主產業鏈每個節點。2024年,全市新增創新型企業如同雨后的春筍,146家高新技術、83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構建起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創新生態鏈,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2%,創新驅動已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動能。
要素重組:搭建產業“立交橋”
我市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產業之“強”,創新推出“三圖四清單”機制:產業鏈圖標注龍頭企業布局,技術路線圖勾勒研發路徑,區域分布圖呈現園區坐標,這一機制猶如精準導航,推動中核陜鈾50億產業示范項目、佛坪抽水蓄能電站等標志性工程落地生根,形成“引進一個、形成一鏈、輻射一片”的集群效應。
在城固縣三合園區內,總投資6億元、擁有51條生產線、7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的智能電子產業產品制造基地今年底將正式落地,成為該縣智能電子產業的“新引擎”。
“目前生產線安裝調試進度達70%,建成后可年產手機手環、藍牙音箱及屏顯模組等智能電子產品180萬臺(套),年產值超9億元,帶動就業1500余人。”項目負責人宋泳恭說。
“三圖四清單”機制的精準牽引,政府和企業一個月就達成合作共識、簽訂了投資協議。如今,漢中省級特色專業園區數量達7個,位居全省第二;建成6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百億級園區達2個、五十億級園區5個。一季度,園區規上工業產值增長4%,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75%。
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漢中正以鏈式經濟重塑區域競爭格局。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如青銅編鐘奏響工業強音,現代材料產業似漢唐銅鏡折射科技光芒,綠色能源帶若玉帶環繞孕育生態財富。這場產業變革的“漢中實踐”證明,當傳統產業插上創新翅膀,當分散資源聚合成鏈式引擎,老工業基地完全能夠煥發“秦巴明珠”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