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區位】南鄭地處漢江南岸,為漢中市城市組成部分。西漢、十天、寶漢高速公路、西成客專高鐵和國道G244、漢通路、漢寧路穿境而過,構建以城區為中心、輻射全區、貫通兩省六縣的交通網絡。區域內臨江的大河坎、梁山、圣水、胡家營四鎮及區政府所在地漢山街道辦近50平方千米被納入為漢中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區范圍,南鄭城市建成區面積17.6平方千米,橫跨漢江的天漢大橋、龍崗大橋、漢江橋閘3座橋梁和天漢大道、南鄭大道、梁山大道及國道G244將南鄭區與漢中中心城區連成一體。全區城鎮建成區總面積27平方千米,城市人口28萬人,城鎮化率46.5%。已建成省級園林縣城、國家級衛生縣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雙高雙普通過驗收。境內生態良好,雨量充沛,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基礎設施功能齊全。區域經濟特色鮮明,茶葉、煙葉、生豬、中藥材、蔬菜為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煙草、設備制造、新型建材、礦產冶金、綠色農產品加工為工業經濟的支柱;旅游重點景區兩山(黎坪山、龍頭山)兩湖(南湖、紅寺湖)一中心(大漢山休閑旅游中心)建設步伐加快,小南海、龍崗寺、圣水寺開發初具規模,大漢山、紅寺湖、圣水法鎮三大旅游環線基本形成。
【地理位置】漢中市南鄭區位于陜西省西南邊陲、漢中盆地西南部,北臨漢江,南依巴山。地理坐標:北緯32°24′—33°07′,東經106°30′—107°22′。區境東與陜西省城固縣、西鄉縣毗連,邊界長度分別為81.5千米和43千米;南部與四川省通江縣、南江縣、旺蒼縣接壤,邊界長度分別為48.7千米、94.2千米、15.8千米;西部與陜西省寧強縣、勉縣為鄰,邊界長度分別為37千米、83千米;北與漢臺區隔江相望,邊界長度32.84千米。區界總長度為436.04千米。區境東西最長直線距離83千米,南北最長直線距離79千米。全區地域總面積2809.0363平方千米。區政府駐地漢山街道辦城西社區,位于區境北部。區政府所在地中心十字距漢中市中心廣場13千米,距漢中火車站15千米,距漢中高客站17千米,距漢中柳林飛機場31千米,距漢中市政府駐地12千米,距省會西安(經西漢高速公路)280千米。
【建制沿革】南鄭之名始于春秋,因鄭人南奔而得名。其地在夏、商時代屬梁州,為褒國所有;西周合并于雍州,為周代古邑,是漢水上游地區重鎮。進入春秋,為諸侯國爭奪地盤時期。公元前750年,褒國被庸國所滅,南鄭為庸國所有。公元前611年,楚莊王聯合巴國、秦國擊敗庸國,南鄭進入秦、巴、楚三國爭奪之盛期,先為秦地,后入蜀,戰國初歸秦。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長修筑南鄭城,南鄭地名始著。從此,南鄭歷為漢中郡、道、府、縣所在地,為陜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陽之戰,秦奪楚漢中郡地六百里,置漢中郡,轄南鄭縣,為陜西置縣最早的縣之一。西漢時隸屬益州,蜀漢時歸梁州,歷為漢中郡、道、府附郭首縣。西魏改為光義縣,隋復稱南鄭縣,元朝劃歸陜西,民國直屬省轄。1949年12月6日南鄭縣解放,分置南鄭縣和南鄭市。1958年底撤銷南鄭縣,并入漢中市。1961年8月市、縣分設,恢復南鄭縣建制,劃漢江以南原南鄭縣轄區及原褒城縣和原黎坪中心區各一部合并為南鄭縣新政區,屬陜西省漢中市(地)轄縣。2017年8月國務院批復南鄭撤縣設區,9月宣布設立漢中市南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