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至8月20日,省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我市開展了第三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于2024年11月18日反饋了督察意見。漢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堅決扛牢“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政治責任,全力推進整改落實。目前,第三輪督察反饋我市34項問題,已完成整改15項(3項為立行立改、長期堅持,分別為第2、8、10項;12項整改時限為2025年6月底,分別為第3、6、16、18、19、20、21、22、25、28、30、34項,詳見附件1),其余19項均按時序進度推進,督察期間轉辦的154件群眾信訪問題全部辦結,整改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扛牢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面統籌部署。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落實整改工作,第一時間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有關市級負責同志為副組長的督察整改工作協調小組,加強對督察整改工作的組織協調。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切實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職責,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及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秦嶺巴山、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生態保護委員會會議和專題會議,研究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多次就督察整改工作作出批示,現場調研督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綠色循環發展、水源地保護、生態城市建設等工作,市委常委深入包聯縣(區)督促指導各類環境問題整改,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及公檢法等部門積極參與,形成工作合力,全市上下聯動協作,有力推動了問題真改實改、全面出清。
(二)落實整改責任,嚴肅追責問責。深入貫徹《陜西省推動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若干措施》,認真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定并公開《生態環境權責清單》和44個市級部門生態環保具體事項清單,17個市級職能部門定期向市委、市政府報告年度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履行情況。認真梳理《漢中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分解成34項反饋問題,科學制定《整改方案》,逐一明確整改目標、時限、措施和責任單位、驗收單位。嚴格落實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排查發現、交辦跟蹤、督查督辦、驗收銷號閉環管理,完善監察監督與生態環保職能監督貫通協調工作機制,堅持查事與查人相結合,督促整改責任部門即知即改、立行立改。今年1至5月,全市生態環保領域共查處問題268件,處理236人、黨紀政務處分186人;督察期間公示的我市2個典型案例,共問責35人,其中鄉科級21人、一般人員14人,誡勉談話3人、責令檢查6人、黨紀政紀處分2人。
(三)堅持舉一反三,鞏固整改成效。市委、市政府統籌推進第三輪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問題和生態環境部長江局、華東局反饋問題一體整改。緊盯各類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組織開展穿透式大排查大整治,建立動態整改臺賬,定期調度整改進展,研判問題風險隱患,加快推動問題整改。嚴格落實提醒、督辦、約談、移送分級督辦工作機制,推動問題按期整改銷號。同時,舉一反三開展分區域、全覆蓋、穿透式生態環境問題市縣聯動排查整治,及時發現同質性、關聯性、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全面摸清問題底數和風險點,切實做到整改一件、帶動一批、治理一片。
二、堅持問題導向,扎實推進各項整改任務落細落實
(一)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以美麗漢中建設為目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碧水保衛戰方面,扎實推動《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和濕地資源保護的實施意見》各項工作任務落實。今年以來整改中心城區排水管網混錯接問題365個(累計整改763個),整治漢江、嘉陵江干流和西漢水問題排口37個(累計整治297個),開工實施13個排水防澇與雨污分流項目,已完成4.69公里合流管網改造,剩余6.17公里正在有序推進。完成行政村生活污水整治38個(累計整治1020個),137個鎮(街道)實現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推動西鄉縣、寧強縣水源地保護區通過省政府批準設立,9個縣(區)85個鎮級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設置河湖長2513名,強化巡河排查、預警監測和異常情況處置,累計巡河4萬余次,解決漢江流域河湖問題700余個。全市優良水體占比100%,漢江、嘉陵江出境水質保持Ⅱ類標準,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漢江(漢中段)入選水利部2024年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藍天保衛戰方面,成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專班,嚴格落實“75311”指揮調度機制,制定《冬季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方案》,深化能源、產業、供熱、交通運輸結構調整,今年以來全市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4.82萬平方米(累計達到212.62萬平方米),新敷設市政燃氣管網92.54公里(累計建設1444.89公里),新發展天然氣用戶4.45萬戶(累計發展55.01萬戶),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519輛(累計淘汰2958輛),查處禁燃區內流動售煤問題89起、違規燃放和銷售煙花爆竹案件92起、露天焚燒問題623起。截至6月底,中心城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224,優良天數149天,PM2.5濃度46微克/立方米。凈土保衛戰方面,持續加強受污染耕地管控,今年完成22宗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累計完成414宗),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對6個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開展運行維護,地下水水質全部達標。印發《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的通知》,強化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持續推進漢中鋅業歷史廢渣處置,危廢填埋處置率全省最低。
(二)秦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質量不斷提高。認真執行《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深化秦巴“五亂”問題排查整治和民宿規范管理,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完成秦巴區域小水電站清理整改。開展秦嶺違建別墅整治情況“回頭看”,2018年涉及的2個問題項目徹底整改到位。實施歷史遺留礦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等修復項目,加快硫鐵礦綜合整治,編制《漢中市漢江流域礦產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方案》,完成略陽縣長溝、寺溝硫鐵礦治理典型示范項目及鎮巴縣平安鎮硫鐵礦廢渣清理工程,西鄉縣五里壩、鎮巴縣興隆鎮、小洋鎮硫鐵礦綜合治理正加快推進。“朱鹮和石蝴蝶保護”“陜西佛坪縣秦嶺大熊貓保護”“陜西留壩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入選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秀案例。
(三)生態環境保護防線進一步筑牢。積極推進“三線一單”成果落地運用,嚴格執行《陜西省“兩高”項目管理暫行目錄(2022年版)》,嚴把節能、環評等準入關口,對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堅決停批、停建。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四水四定”原則,落實《陜西省節約用水辦法》,圍繞“十四五”規劃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嚴控高耗水項目。探索建立排污許可“一證式”閉環監管機制,率先完成“雙百”質量核查任務。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編制《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及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節能減排工作受到省政府通報表彰。漢中市榮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優秀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累計數量居全省首位。
三、堅持久久為功,持續深化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成效
我市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錨定建設綠色低碳、環境優美、宜居宜游的生態城市目標,認真貫徹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條例》,深入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戰略,統籌抓好第三輪中央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問題、典型案例和生態環境部長江局、華東局反饋問題等各類生態環保領域突出問題整改工作,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系統整改,以實實在在的整改成效推動全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一是緊盯不放抓好問題整改。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對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要求和標準切實抓好問題整改,逐項對賬銷號,定期對所有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信訪件進行“回頭看”,對整改不到位、不達標的問題不予銷號,杜絕表面整改、虛假整改、敷衍整改,確保第三輪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不打折扣、真改實改。
二是扎實開展城鄉污水治理。針對此次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的管網混錯接、生活污水直排等重點問題,統籌謀劃、系統施治、徹底整改。精確測算污水排放總量和污水處理能力,科學確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總體規模和布局,編制城鄉污水治理專項規劃,一體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污水管網設施建設,完善污水收集管網系統,開展污水治理專項行動。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加大巡查力度,強化全鏈條水質環境監管和協同治理,做好源頭治理、控源截污、清淤疏浚,著力提升全市水生態環境。
三是持續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秦嶺巴山、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生態保護委員會統籌協調和調度督辦機制,加強部門聯動,形成共同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長效機制。
四是統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林下經濟,推動水資源、林業資源等綜合開發,壯大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產業,積極倡導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加快綠色低碳轉型,以良好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