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漢中經濟技術開發區、興漢新區、航空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事業單位:
《漢中市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建設規劃指導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漢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2月8日
漢中市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建設規劃指導意見
根據《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陜政發〔2022〕9號)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為認真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現就加快推進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規劃建設,現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建設背景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體育事業發展,提出建設體育強國,將體育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性事業來發展,將全民健身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并納入健康中國建設范疇一體推進。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中辦發〔2021〕61號),將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深入實施全民健身戰略推向新階段;省委、省政府圍繞體育強省建設,提出建設漢江等江河沿岸全民健身長廊工程;市委、市政府堅定綠色循環·漢風古韻高質量發展道路,加快漢中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提出要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實施體育休閑幸福產業工程,建設體育強市。
“十三五”以來,我市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全市漢江、嘉陵江沿線周邊,先后建成投用漢中市濱江體育公園、勉縣濱江體育公園、公共體育場館等一批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全民健身需求,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069㎡,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達42.3%。漢臺、寧強、略陽、南鄭4個縣區成功創建省級全民健身示范縣,花海馬拉松、橫渡漢江挑戰賽等精品賽事效應彰顯,全民健身熱情高漲,統籌城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人民群眾健康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市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與體育服務供給總量不足、結構不優、載體不新、質量不高的矛盾依然存在。
加快推進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建設是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中、省關于全民健身工作部署,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有助于補齊場地設施短板,為體育發展提供高質量的載體,有利于提升市民健康水平生活品質、改善城市形象,切實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對于爭創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推進健康漢中和體育強市建設,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聚焦群眾“健身去哪兒”的問題,擴大公益性、基礎性全民健身服務供給,堅持系統觀念,以綠色生態為引領,處理好漢江、嘉陵江沿岸風貌與健身設施之間的關系,推動健身設施同自然景觀和諧相融,打造綠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載體,不斷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二)基本原則
1.安全第一。要在漢江、嘉陵江綜合治理的大框架和基礎上實施全民健身長廊建設,確保防洪泄洪、污水治理功能不受影響,確保堤壩安全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生態保護。要因地制宜,從生態文明和科學發展角度規劃建設項目,使漢江、嘉陵江流域山青水凈坡綠,保持生物復雜性和生態多樣性,確保運動與生態保護皆得。
3.放眼長遠。在建設規劃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未來多元化需求,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為可持續發展預留好各類場地設施的功能性接口。
4.分區規劃。要根據當前人口密度和未來城鄉建設規劃進行分區分級建設,結合沿岸綜合治理成果與規劃進行分區分層建設,根據地方文化主題和當地群眾體育特色進行分區分段建設。
5.點線結合。全線堤頂車道、騎行道、健走步道無障礙連通,各區段在保持總體風格一致前提下,根據目標定位融入地方傳統或文化元素,建設各類體育場地設施。
6.標識規范。按照確定的LOGO和標識系統的要求,全線統一名稱、統一地面標識和各類標志、標牌,實現信息傳遞、識別、辨別和統一形象等功能,確保健身人群和游客能夠清楚準確找到各類設施和目標。
7.便民利民。以公益性為導向,以建設群眾身邊的場地設施為重點,以近距離服務全齡人口為目標,按照本地區群眾運動習慣布局多元健身設施,方便城鄉居民就近就便參與體育鍛煉。
三、總體規劃區域及思路
(一)規劃區域
1.規劃范圍: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包括:(1)沿漢江全民健身長廊:以西起寧強縣漢源街道漢水源村,橫貫寧強、勉縣、漢臺、南鄭、城固、洋縣、西鄉縣“五縣兩區”,東至西鄉縣茶鎮新魚壩村的漢江兩岸范圍。(2)沿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涉及略陽縣嘉陵江兩岸。
2.控制區域:按照不越生態保護紅線(堤頂路以內)和耕地保護紅線、保障河道基本功能、確保健身安全等要求,結合各縣區國土空間規劃布局,以“六縣兩區”沿漢江(嘉陵江)兩岸堤頂路外側為基準線,按照城市核心區、城鎮段、郊野段分別進行控制,其中:城市核心區原則上以堤頂路外側200米內為控制規劃區域;城鎮段原則上以堤頂路外側1000米內為控制規劃區域;郊野段原則上以堤頂路外側1500米內為控制規劃區域。以上控制區域要求作為建設范圍延伸寬度,各縣區結合實際,可在以“六縣兩區”境內漢江、嘉陵江沿岸河灘地內,濕地保護區之外因地制宜布局建設項目。體育場地設施為嵌入式、環境友好型建設項目,建設高度、外立面、顏色、容積率、綠化等方面控制要求按照當地城市(縣城)總體規劃要求執行。
3.規劃建設內容:(1)中央支持的“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包括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公共體育場中標準田徑道和標準足球場地、社會足球場、健身步道、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六大類,項目遴選標準參考《“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發改社會〔2021〕555號)文件;(2)省級支持的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重點支持社區多功能運動場地、體育公園、社區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四類項目。
各縣區結合實際,在以“六縣兩區”境內漢江、嘉陵江沿岸為核心規劃建設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社會聯系、相關協調發展要求,以及行政管轄要求而劃定整體規劃范圍,原則上包括“六縣兩區”全部轄區。
(二)框架思路
1.總體思路:緊緊圍繞“綠色循環·漢風古韻”城市發展戰略,依托縣區城市特色,融漢江、嘉陵江兩岸自然生態資源、公共服務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并結合空間分布特征及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將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打造成集體育、文化、旅游、休閑、觀光、科技、生態、健康等于一體的全民健身新平臺、體育產業新載體、文化展示新窗口、旅游休閑目的地、漢江(嘉陵江)安瀾示范帶,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鄉生活方式轉變,助力漢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建設。
2.規劃主題:各縣區結合實際,將地方文化和發展特色巧妙融入規劃設計,可結合水利部門出臺的“三生”融合發展規劃及水生態治理規劃中的文化元素,形成各縣區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全民健身融合發展示范帶。
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漢江段:漢臺區、南鄭區展示兩漢三國文化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魅力,突出智慧全民健身示范特點;城固縣將古絲綢之路重要源點、生態觀光與智慧體育發展相融合;勉縣重點挖掘三國文化和古戰場遺跡風情特色;洋縣深挖生態旅游康養和朱鹮之鄉文化;西鄉要凸顯中國最美茶鄉以及體育與人文旅游融合發展特色;寧強突出魅力漢水源文化和羌族文化印記。
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嘉陵江段:略陽縣凸顯陜甘川地方特色的風俗民情和古興州歷史文化底蘊。
四、體育設施規劃要求
(一)基本要求
1.加強人口規模、存量資源等要素統籌,注重人口密集區和非人口密集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合理選擇。
2.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場地等項目主要建在人口密集區,并配套完備的附屬設施和相應的綠化景觀。
3.將體育公園作為服務殘疾人、老年人、兒童健身的重要區域,適當規劃配備相應器材。
4.在非人口密集區,要依托堤頂路規劃建設騎行道、健走步道,在重點路段要適當配建健身器材以及驛站等附屬設施。
5.有條件的區段可選擇建設山地戶外營地、航空飛行營地、汽車自駕運動營地、公共船艇碼頭等戶外運動營地。
6.依托鄉鎮“三個一”工程、村級農民工程,結合體育助力鄉村振興,著力在鄉鎮或農村人口聚集點建設沿漢江全民健身長廊鄉村示范段。
7.鼓勵建設智慧體育公園、滿足日常健身與賽事功能的智慧健身步道等智慧健身設施。充分利用健身步道盡可能將各類場地設施串聯起來。
8.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場館、戶外運動營地等在規劃設計時要兼顧考慮應急避難場所等功能,球類場地要預留搭建臨時看臺的空間及相應附屬設施接口,實現功能延伸。
9.體育設施規劃建設要盡可能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城鄉發展熱點相結合。
(二)場地要求
1.球類場地設施建設尺寸、朝向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運動場地面層材料、場地的輔助區域、燈光、附屬設施等可按照實際選擇國家相關標準的相應等級,滿足開展健身活動需求即可,重點區段建議選擇塑格拼裝地板。
2.多功能健身場地具體建筑內容、參數等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多功能健身場地建設要求進行建設。
3.健身步道、公共碼頭、戶外營地等體育設施,按照國家建設標準和陜西省全民健身基本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要求執行。
4.適當安排較大面積的硬化地面健身廣場或綠地,便于群眾開展廣場舞、武術、毽球、健身氣功、太極、舞龍等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
(三)標準與規范依據
體育設施配建標準與服務條件執行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項目遴選標準(發改社會〔2021〕555號附件)、陜西省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標準(陜政發〔2022〕9號附件)、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社會〔2021〕1497號)、城市社區體育設施技術要求(JG/T191-2006)、城市社區多功能公共運動場配置要求(GB/T34419-2017)、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分類配置要求(GBT34281-2017)、公共體育設施室外健身設施的配置與管理(GB/T34290-2017)、健身器材和健身場所安全標志和標簽(GB/T34289-2017)、城市社區足球場地設施建設技術指南(建科〔2020〕95號)、體育建筑設計規范(JGJ31-2003)等。
五、標識系統規劃要求
(一)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LOGO、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整體布局圖、導視系統由市體育局委托相關專業設計單位設計確定,各縣區具體實施建設。
(二)導視系統含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形象牌、路面標識、面層標識、堤頂標識、場地指示牌、分界區標識、起終點標識、驛站指示與標識、應急避難引導標識、科普標識等。
(三)安全警示標識規劃設計應滿足《健身器材和健身場所安全標志和標簽(GB/T34289-2017)》相關要求。
六、配套設施規劃要求
(一)附屬商業設施
人口密集區要建立功能完備的配套商業服務場所,除一般商業服務功能外,還應包括自助存放、淋浴等功能。有條件的縣區可引入不同類型的商業業態,促進體育產業發展。非人口密集區建議間隔15-20千米設置一個綜合服務驛站,能夠實現購物、補給、淋浴等服務功能。驛站選址原則上建在具有一定文化底蘊的特色區域,宣傳地域文化,打造品牌效應。
(二)交通系統
人口密集區應采用無障礙開放式出入口,并規劃引導人流設施和附近交通指示牌,能夠準確引導人流車流。配建一定數量、規模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設置公交線路站點。
(三)無障礙設施
全線所有區段應執行國務院《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整體配套建設無障礙設施。
(四)公共衛生間
公共衛生間應執行國家《旅游廁所質量要求與評定》(GB/T18973-2022)標準,滿足健身群眾的需求,保護好生態環境。室外體育場地公共衛生間原則上采用固定式與移動式相結合,移動式公共廁所占地面積一般為5-10平方米左右。
(五)給排水設施
給排水系統規劃設計應滿足最新《城市給排水工程規劃規則》,滿足防洪、排澇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禁止污水地表排放,鼓勵污水處理回用,實現達標排放。
(六)用電設施
全線所有區段室外照明設施原則上要積極采用太陽能燈,附屬商業設施、驛站及公共衛生間等建筑用電優先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在全民健身事業中切實踐行生態環保理念。全線各類用電設施的配置應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標準。
(七)應急救援與安全設施
人口密集區要有應急避難場所標識和配套應急救援設施,提供應急救援熱線,有條件的地方鼓勵配套醫療站和應急救援人員。水上運動區域要配備救援人員和水上救生設施,要有特殊警示標牌、安全提示及注意事項。
七、體育景觀規劃要求
(一)各縣區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的體育景觀主要包括植物綠化體育景觀、健身運動區體育景觀和全民健身長廊標識體育景觀。
(二)體育景觀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漢江、嘉陵江為主體景觀基底,通過對濕地、濱江以及沿岸周邊農田、鄉村等景觀合理利用,構建起本區段漢江、嘉陵江兩岸的綠色生態長廊。
(三)要統籌考慮生態保水系統、生物多樣性、濕地自然景觀、道路鋪裝、標識系統、運動造型等各類元素。
(四)在規劃建設體育景觀環境時,要為今后的發展變化預留空間,以利于體育景觀環境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
八、體育產業功能規劃要求
(一)將人口密集區作為發展體育產業的重要區域,非人口密集區原則上不規劃建設單一大規模的體育類產業。
(二)結合縣區文化特色和發展實際,從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具體項目運營管理層面考慮,依托各類體育場地設施提前規劃體育產業發展。
(三)重點按照“體育+”思路,從拓展體育消費空間、培育賽事品牌、培育發展賽事經濟、促進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等角度謀劃,按照相關要求為體育產業功能做好預留或前期設計。
九、工作要求
2023年6月底前,各縣區完成沿漢江或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建設規劃方案完成論證審核后報市體育局。后續審批納入沿漢江(嘉陵江)全民健身長廊的工程建設項目,縣區論證審核通過后報市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