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漢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事業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和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我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根據《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氣象強省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陜政辦發〔2020〕30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目標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設氣象現代化強市為目標,堅持趨利與避害并舉,圍繞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切實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不斷提升氣象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滿足漢中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氣象現代化體系,秦巴山區兩江上游綜合氣象監測網空間密度達到8×8 km,生態氣象監測覆蓋率達到80%以上,人工增雨作業影響面積達到90%,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標準化率達到95%以上,主要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較“十三五”明顯提高,氣象綜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二、主要任務
(一)提升氣象精密監測能力。科學規劃漢中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完善居民集聚區、氣候敏感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糧食及經濟作物主產區觀測站網布設,建設多要素、立體化、智能化氣象觀測網絡,實現常規氣象、生態氣象、資源環境一網多能,提升智能氣象立體監測能力。健全農業、交通、物流、能源、旅游等重點行業專業氣象監測網,強化多元數據應用。建設衛星地面直收站,開展衛星遙感業務研究和應用服務。(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市文旅局,各縣區政府)
(二)增強氣象精準預報能力。發展全要素氣象資料的融合分析技術,提升對實況產品及數值模式的定量化檢驗評估和應用能力。強化災害性天氣機理研究,提高秦巴山區兩江上游災害性天氣和高影響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和極端氣候事件預報預測能力,建設基于氣象災害影響的風險預警業務系統。提升氣候預測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能力,發展基于氣候數值預報模式的延伸期智能網格預報,建設月、季、年定點定量定時預測業務系統。(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
(三)加快氣象信息化建設。夯實氣象信息安全管理基礎,強化氣象大數據應用,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建設省市縣氣象系統與應急管理、林業、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建、交通運輸、旅游、水利等行業部門數據信息高速傳輸交換網絡和開放共享的數據中心。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推進以數據為主線的集約化業務流程建設,提升網絡傳輸能力,推動氣象數據跨界融合應用和安全管理。創新專業氣象服務技術和產品,積極對接行業需求,推進智能智慧氣象應用的廣泛覆蓋,全面提升氣象服務“四個在漢中”的能力和效益。(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氣象局、市智慧城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市文旅局,各縣區政府)
(四)構建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精準發布能力,發展氣象災害風險預估、評估和預警業務,強化氣象災害及其次生災害、森林火險氣象服務,強化城鄉低溫雨雪冰凍和高影響天氣以及氣候災害風險綜合預警能力建設。開展面向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交通、衛生健康等的專項氣象服務,為城市安全運行提供保障。建立健全高效共享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實現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第一聲音、權威聲音”。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市,強化氣象科普教育供給能力,提高公眾氣象安全意識。(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氣象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
(五)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建立多種類、精細化農業氣候區,提升現代氣象服務農業生產的能力。重點圍繞糧食生產和“6+X”特色產業發展,開展針對性、全過程氣象服務,優化服務供給,提供“直通式”“點到點”的氣象服務。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做好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推進農業氣象保險,為優質生態農產品供給提供氣象支撐。(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各縣區政府)
(六)健全公眾氣象服務體系。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全覆蓋和均等化,建設基于位置的一體化智慧氣象服務系統。強化重點領域的氣象保障,加強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和高影響天氣應對,提升城市內澇、雷電、大風、大氣污染等氣象預報預警能力。面向交通物流、能源電力、森林防火、衛生健康、生態旅游、綠色食藥等重點行業領域,發展與行業深度融合的氣象服務業務。做好油菜花海旅游文化節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改委、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旅局,各縣區政府)
(七)構建秦巴生態保護服務體系。加強秦巴氣候資源研究,開展秦巴區域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研究和應用。建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和報送制度,健全多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增強秦巴區域氣候變化基礎研究能力,加強生態氣候綜合監測、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災害風險區劃評估。加強氣候資源評價業務,推進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中國氣候好產品等國家氣候標志認定。全面實施負氧離子監測發布工作,為“醫養在漢中”提供氣象支撐,提高氣候資源開發和利用能力。(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市秦巴辦>、市應急管理局、市科技局、市氣象局,各縣區政府)
(八)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圍繞服務農業生產、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等,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固定作業點建設,強化人影人才隊伍和安防能力建設,開展常態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合理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為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和秦巴生態修復提供有力保障。(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氣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政府要高度重視氣象工作,將氣象事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加強統籌協調,制定政策措施,落實工作責任,及時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發改、科技、工信、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應急管理、氣象等部門要積極發揮職能,密切協作,共同推進氣象強市建設,全力打造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市。(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各有關部門)
(二)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氣象雙重計劃財務保障體制,建立健全穩定的氣象事業發展財政投入機制,加大項目和資金支持力度。按照氣象部門經費保障有關政策,落實氣象部門人員、公用經費,落實干部職工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屬地化管理政策。(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氣象局,各縣區政府)
(三)增強創新動能。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強高水平氣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氣象與其他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氣象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和轉化應用。統籌氣象人才引進和培養,將氣象高層次人才納入地方人才工程予以支持,建立氣象人才評價與考核激勵機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氣象局,各縣區政府)
(四)完善評估考核。加強氣象法規標準建設,加大對氣象重點領域改革的指導和政策制定。將防雷安全、人影安全納入各地安全生產考核體系、綜合執法檢查體系。開展氣象現代化階段性第三方評估,強化評估結果運用。(責任單位:市司法局、市氣象局,各縣區政府)
漢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