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漢中市博物館欣賞石門十三品摩崖石刻 記者湯江攝

春節期間,群眾在拜將壇觀看舞龍表演 記者劉俊強攝
當鎮巴老藝人王幫斌在陜西曲藝牡丹獎終評舞臺上唱響《懷念紅軍憶恩人》,當市博物館躋身國家一級館序列,當漢中藤編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可持續發展”案例……文化傳承的“漢中樣本”正在突破圈層。
文化,是城市的底色和靈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天漢大地上,文物遺跡星羅棋布,文化遺產燦若星河。多年來,我市錨定“綠色循環·漢風古韻”戰略定位,以“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為抓手,一體推進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文化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深入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著力推動藤編、羌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進‘一縣一劇團’等文化供給體系創新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推進文化繁榮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任務。如何深耕文化沃土,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引發市兩會代表委員熱議。
市人大代表、西鄉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葛年華:
用一方水土打造一方文旅
從漢服嘉年華萬人空巷到鎮巴漁鼓曲驚艷牡丹獎,從興漢生態區“夜經濟”點亮天漢長街到留壩廳老街入選“國字號”文旅地標……過去一年,漢中用一場場文化盛宴詮釋著“詩與遠方”的深度融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優做強文旅產業,建立市級文旅統籌發展機制,實施“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工程,統籌打造精品景區景點、特色民宿集群、旅游休閑街區、文旅消費集聚區,推動旅游與文化、生態、康養、體育、商服等業態深度融合。
市人大代表、西鄉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葛年華表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要扎實開展好第四次文物普查和旅游資源普查,對漢中的文物古建筑、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民俗風情進行全面摸底,評估其開發潛力與市場價值,利用好普查成果和文旅資源稟賦,串點成線、連線成廊,精心推出一系列紅色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鄉村旅游等精品線路,確保每個縣區都能規劃出至少兩條獨具特色的旅游線路。打造文旅消費產品,不能再局限于過去的“好山好水”,將本地歷史人文、民俗風情、非遺技藝等多方面融入產品中去,注重互動性和參與感,打造“讓游客參與進來的好產品”。召開專家論壇會議,就漢中特色文化融合發展進行深度討論,依托文化資源打造鮮明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和影響力,增強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市政協委員、陜西理工大學教授梁中效:
建設中國棧道文化旅游目的地
長達420公里、由天梯云棧構成的漢中棧道,在中國交通史上意義非凡,是早于萬里長城的一項偉大土木工程。它不僅是重要的交通線路,也是不竭的文脈之路。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漢中是秦巴山地的核心區域,是中華棧道文化遺產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也是秦嶺與蜀道申報世界雙遺產的重要區域。但是,相對于相鄰區域對棧道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漢中目前還在初步探索階段?!笔姓f委員、陜西理工大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梁中效建議,制定《漢中市“十五五”棧道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規劃》,統籌指導我市的棧道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工作。全面系統地調查漢中棧道文化遺產,利用數字化技術,建設漢中棧道數據庫。政府高校聯合共建“中國棧道文化研究中心”,組成一支老中青相結合、陣容整齊的棧道文化研究隊伍,建設中國棧道研究高地。編寫漢中棧道文化叢書,積極開展棧道文化普及,進行棧道文化研學工作,傳承好百折不撓、堅韌不拔、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棧道精神。
同時,全力打造“漢中棧道,七彩世界”文化品牌,在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依托棧道遺存建設“中國棧道文化博物館”,在留壩縣武關驛鎮、西鄉子午鎮、寧強縣大安鎮等地建設分館,形成漢中棧道文化傳承展示體系和秦蜀古道文化旅游體系,建設中國棧道文化旅游目的地。
市人大代表、鎮巴縣文工團演藝有限公司副經理李春芳:
加大鎮巴民歌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太陽出來像盆火,曬得賢妹莫處躲……”在今年鎮巴縣春晚的舞臺上,一曲《薅秧歌》作為廣場舞節目精彩亮相,巧妙地將鎮巴民歌的旋律與廣場舞的節奏結合起來,這種富有創意和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贏得了臺下觀眾們的連連掌聲。鎮巴民歌傳唱了六百多年,是見證鎮巴歷史文化發展的鮮活載體,是陜南民歌文化的代表,更是彰顯漢中文化自信的有力佐證。
“秉持著‘讓優秀的民間藝術文化活下去、傳下來’的理念,經鎮巴眾多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現收集整理民歌1萬余首、培育民間藝人2000余人,《陜南號子》《陜南情歌》等一大批民歌精品創新節目走上舞臺并獲得殊榮?!笔腥舜蟠?、鎮巴縣文工團演藝有限公司副經理李春芳介紹。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陜南民歌振興工程,我感到備受鼓舞?!崩畲悍颊f,目前,鎮巴民歌發展中存在傳承隊伍青黃不接、口頭相傳曲目逐漸失傳、缺乏相應創新支持機制等問題。她建議,加大對鎮巴民歌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投入,積極支持挖掘搶救、項目保護、成果編纂等工作。成立市級“陜南(鎮巴)民歌保護傳承發展中心”,承擔保護、傳承、研究、創新、演藝等工作,推動民歌的有效傳承和創新發展。加強傳承隊伍人才培養力度,在相關音樂學院設立民歌培訓班,將鎮巴縣民歌文化人才培養納入省市整體的文化人才培養體系中,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待遇保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民歌文化傳承事業中。
市政協委員、市博物館業務科科長王雅茜:
推出具有漢中特色的展陳內容和展覽形式
傳統舞龍舞獅表演傳遞喜慶氛圍、五路財神為游客送福送財、著漢服沉浸式體驗君子六藝……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里,市博物館精心策劃的迎新春活動,吸引了八方游客。走進市博物館,珍貴文物不勝枚舉,非遺展品琳瑯滿目,“天漢風韻”撲面而來。“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去年,我們探索建成了3D裸眼沉浸式四折幕暨青少年研學中心,投入使用了沉浸式AR虛擬數字眼鏡導覽設備,推出高品質線上展覽7個,通過文化科技融合,讓越來越多的游客在‘活起來’的文物中感受文化傳承,堅定文化自信?!笔姓f委員、市博物館業務科科長王雅茜告訴記者。
“博物館熱”是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的縮影之一。王雅茜認為,落實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推進文化繁榮發展,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改革”,博物館大有可為。她建議,加強文物整體保護,完善藏品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數字化推進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增進省內外博物館間文物展示交流合作,借助省文物對外交流平臺,爭取更多館藏文物走出國門。要加大文創產品設計開發和數字文創成果轉化,滿足多方面文化消費需求。要深化館校合作,拓寬博物館教育的傳播方式,更好地幫助少年兒童知曉歷史、增強自信、明確方向。要依托文物資源,整合我市文化遺產資源優勢,推出具有漢中特色的展陳內容和展覽形式,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講好漢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