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王敏輝:
以數字基建賦能產業創新升級

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中國電信漢中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敏輝聚焦數字經濟領域,提出加快新基建布局、推動數實融合的系統性建議。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王敏輝代表建議,應加速布局智能超算中心和5G-A網絡,通過設立專項補貼基金支持運營商建設智算中心,同步推進萬兆光網城市建設,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夯實底座。針對數據要素市場培育,他提出建設可信數據空間,支持企業在數據存儲、傳輸和安全保護領域開展技術升級。
在數智賦能公共服務方面,王敏輝建議借鑒“DeepSeek+政務”模式,推動政務服務向智能化轉型。同時著力打造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開發適老化智能終端;建設“一機游”智慧旅游平臺,通過大數據實現精準服務。“我們正與本地企業探索智慧工廠和數字農業示范項目,運用5G+AI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效能。”
對于文旅產業數字化,他提出:建設“數字漢文化博物館”虛擬場景,推進高A級景區5G全覆蓋及大數據平臺建設;設立數字經濟產業引導基金,出臺專項政策支持場景創新,同步完善數據安全法規體系,構建良性發展生態。
王敏輝表示,通過系統推進數字基建、深化技術融合、完善政策支撐,將有效激活漢中數字經濟動能,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
(記者喬妍)
市人大代表張仁杰:
構建樞紐型無人機生態圈

目前,漢中市航空產業總產值已達217億元,擁有38家規上航空裝備企業和1.2萬名高技能人才,但無人機產業規模尚不足20億元,核心環節缺失率高達60%。市人大代表、漢中金邦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仁杰指出:“漢中作為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無人機產業具有戰略緊迫性。”為此,他提出關于加快構建漢中樞紐型無人機產業生態圈的建議。
針對產業鏈斷層問題,張仁杰提出實施“強鏈育群”工程,打造西部無人機產業樞紐,重點突破動力系統、智能載荷和數據鏈系統等問題,并建設“三區聯動”載體。為激活發展動能,他建議構建“三位一體”體系,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對單家企業關鍵技術攻關最高補貼2000萬元,首臺(套)設備采購給予30%財政補助,創建“天漢無人機學院”培養復合型人才。在制度創新方面,張仁杰呼吁出臺專項條例,劃定半徑50公里常態化試飛區,實施高端人才個稅減免50%政策,每年發布20個政府示范采購場景。
“建議成立市長牽頭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產業鏈整合、科技創新和金融支持。”張仁杰說,應積極爭取納入國家“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第二批創建名單,通過舉辦中國(漢中)低空經濟創新發展大會,推動技術合作、市場拓展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航空產業新地標。
(記者喬妍)
市政協委員劉海燕:
探尋新茶飲模式推動產業發展

茶產業是漢中的區域特色農業產業、主導產業,綜合產值達380多億元,茶園面積、產量、產值均穩居全省第一位。但因茶產品科技研發創新不足,產品以傳統茶葉為主,品牌宣傳力度不夠品牌較弱,傳統茶葉加工銷售越來越難,發展速度呈下滑趨勢。
“新茶飲以新鮮食材、多元搭配和創新融合為特點,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市場規模迅猛增長,2024年中國新式茶飲市場規模約3547億元,門店達46萬家。我們應充分把握機遇,發揮漢中132.4萬畝茶園的原料資源優勢和1000余家茶葉加工企業的生產優勢,形成自創新茶飲品牌的方式,進入新茶飲行業,為漢中的茶產業發展提供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市政協委員劉海燕說道。
為此,她建議,推動新茶飲模式落地,政府積極行動,搭建招商合作平臺,組織市內茶企對接喜茶、奈雪的茶等知名茶飲品牌,爭取使漢中成為全國新茶飲供應鏈基地。同時,挖掘漢文化內涵,將張騫、兩漢三國等歷史文化元素融入茶葉產品中,打造特色IP文化,為產業發展注入文化動力。此外,加強與陜理工等院校的校企合作,以科技創新開發高附加值茶產品,通過茶金融吸引資本,助力新茶飲品牌打造。
(記者高思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