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今年我市兩會期間的熱議話題。
過去一年,我市將深化改革創新作為做好各項工作的“關鍵一招”。有代表表示,我市行政審批服務部門創新實施的遠程踏勘“云端服務”工作模式,讓企業辦事如同“網購”般便捷;有委員提出,市屬改制企業業務托管中心成立后,改制退出國企保險、檔案、遺屬困難生活費申領等遺留問題“解決有路”。群眾獲得感滿滿背后,是我市以創新為翼,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讓“一時紅利”升華為“持久幸福”的重大成果。
不久前,市委六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聚力向改革創新要活力、向開放協作要動力,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實現創新式發展。
如果說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改”與“革”“創”與“新”,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的發展大局。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漢中未來可期。


我市現代化茶產業生產線。 記者湯江攝
市人大代表、留壩縣農村經濟發展與監督服務中心主任周世斌:
完善涉稅優惠為村集體經濟減負
去年底,留壩縣《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打通農村資源轉化通道》入選中國改革2024年度典型案例。該縣依托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縣試點契機,針對農村資源閑置、要素流通不暢等問題,通過搭建交易平臺、創新制度設計,初步實現了“沉睡資源”向“活躍資本”轉化。
但我在工作、調研中發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民宿等新業態時,征收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方面的爭議和涉稅風險時有發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特殊法人地位尚待強化,享受的稅收優惠較少,稅負較高。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遇到新問題,就需要新思路、新探索、新嘗試來解決。他建議,應進一步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特別法人地位。同時,制定新的專門稅收優惠政策,明確政策目標、適用范圍及優惠內容,如減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并根據不同類型和發展階段實行差別化政策,簡化辦理流程。最后,加強財政、稅務、農業農村等部門的協同,建立協調機制,明確職責分工,聯合開展政策宣傳和培訓,確保政策有效落地。
市人大代表、陜西鵬翔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段成鵬:
以科技創新賦能茶產業提質增效
曾一度因智能化程度低而被詬病的茶行業,正在進行一次大刀闊斧的智能化改革與創新。
手工制茶產量低、精品少,智能化、標準化有助于解決茶產業中出現的“小散亂”問題。我們公司一直將技術研發視為驅動生產力的核心,建成國內領先的清潔化初制加工線和精制生產線等智能化生產線,生產工藝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23年我們還引入AI智慧識別技術、智能靜電遠紅外色選機等設備,實現茶葉色選、形選的自動化控制,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
民營企業要基業長青求發展,必須要修煉好內功,堅持改革創新。近幾年,我們依靠科技創新,率先推出首個紅茶產品和白茶產品,率先創建獨立運營的電商平臺,率先推出茶園認購體驗式營銷模式。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理工大學、安康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等多家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先后研制開發出多款新產品。其中鵬翔顏茶萃·速溶紅茶、元小白、桑葉苦瓜黃大茶分別榮獲第二十九屆、第三十屆、第三十一屆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后稷特別獎”。
隨著行業發展,原先靠低成本重擴增形成的競爭優勢正在快速減弱。如何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我認為應該用改革的方法、創新的手段、發展的思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產品創新、科技創新;推進茶葉基地綠色防控,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與當地藥食同源優質資源有機結合,開發出新茶飲、茶食品、健康產品等,通過技術賦能激活傳統茶業的新質生產力。
市政協委員、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王永紅:
新目標促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
真正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的變革才能稱之為成功的改革和有效的創新。
持續推進公司制改制和“僵尸企業”出清,一批長期停產企業完成改制退出;開展國有資產盤活專項行動,累計盤活市屬企業資源資產10.23億元;深化特許經營權改革,累計盤活資產28.35億元……近年來,我市不斷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國有資產監管體系逐步建立,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持續優化,市屬國有企業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短板。我市國有企業仍然存在“散、小、弱、多”、內控體系不健全、造血能力不足、債務風險較大、轉型發展緩慢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2024年底,我市印發了《漢中市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實施方案》,按照“信用重構、信心重建、功能重塑、資產重組”的思路,將市級全級次278戶國有企業,分類整合資產資源要素,形成“6+3”國企整體架構。
推進方案落實落地,我們要從激發活力效率、推動“國民共進”、增強戰略協同、強化人才建設方面著力。深化國企改革,提升自主權,完善公司治理,擴大國有資本在5個千億產業及新興產業的占比,增強實體化發展水平。促進國企民企合作,通過增資擴股、合資新設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本,設立國企改革基金,推動混改,完善民企信用信息共享和融資支持機制,鼓勵民企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國有資源盤活。加強國資監管,健全出資人制度,推動市、縣(區)兩級聯動,強化政策協調,推進國資監管數智化建設。強化人才建設,完善市場化選聘機制,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培養年輕和專業干部,促進人才交流,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市政協委員、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副局長石婷:
以改革創新破解群企辦事難
去年,我們在全省首創推出行業開辦指導書50種,讓投資創業者“一書在手”就明白怎么開廠辦店。打造集政策解讀、開辦指導、咨詢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漢小美”政務服務AI咨詢員,使企業群眾提前摸清事項辦理條件,避免多跑路、走彎路。
這些創新舉措和真情服務贏得企業和群眾的一致認可。作為一個服務型機關,近幾年,我們圍繞發展所需、群企所盼精準發力,推出“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事項138個和涵蓋65個行業的“一業一證”改革,實現“一類事一站辦”。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取消審批事項27項、審批改為備案事項7項、實行告知承諾事項19項、優化審批服務方式事項109項。深化低風險食品生產承諾制許可改革,推動審批環節從10個壓減到3個,時限從20個工作日壓縮為當即辦理發證,扭轉了企業、群眾辦事“滿街跑”“滿樓跑”的局面。
我們還聚焦企業最憂、最急、最盼的事項,創新推行企業開辦“小時辦”、重點項目審批協同服務市縣一體化運行等多項改革,為企業經營發展保駕護航。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一窗通辦”綜合窗口改革、“高效辦成一件事”集成服務改革、重點項目審批協同服務改革等,探索拓展電子營業執照應用場景,優化提升“漢小美”人工智能政務服務,推動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切實增強企業群眾辦事的體驗感、獲得感。